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过:“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历史探究的结果及历史实际情况发展”。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熟悉课程内容与主旨,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做好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凸现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格素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下面我以统编版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和同仁们一起探讨在具体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活动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目的,预设教学过程,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立德树人。那么,在这节课上面应该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呢?我从三个阶段展开教学预设:
(一) 确定预期的学习效果
1、政治制度之变。依据的核心素养目标是“时空概念”,我将以时间轴的方式把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发展历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懂得丞相由存到废是一个过程,从而感受和理解时空观念。
2、海陆局势之变。从郑和下西洋到西方殖民侵略,我会出示相应的史料让学生懂得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可以依据的核心素养目标有“时空概念”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军为什么能入关。理解明朝的灭亡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坚持用唯物史观看待事物。
(二)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1、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把都城设在哪里?2、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与前朝相比,明朝在政治制度上有了哪些变化?3、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相比较,具有哪些特点?4、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哪些影响?5、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朝对边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6、明朝后期后金政权是如何一步步强大的?7、同时期的明朝与西方相比,变与不变具体表现在哪里,明朝是否能适应西方的变化?
通过问题的设置,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紧扣问题,掌握史实,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其次,还原情境推理判断,得出观点,说明现象;最后,进行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学生的自我评价及认识升华
1、自评问题的解决程度。2、如何理解丞相存废问题。3、从明朝的变与不变可获得哪些启示?
通过以上的教学预设,可以让教师明确自己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层次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真正理解具体的、有细节的、有发展过程的历史,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同时使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要紧扣内容“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
教学内容的“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等,都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对《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一课来说,教学的中心就要围绕住“变与不变”来进行。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先以明朝建立的一段短视频作为导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明朝建立的艰辛,在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从而就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这个“变与不变”中中,我把教学的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变动”环节:
变动一:政治制度之变
展示“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这段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明太祖对废丞相一事态度坚决,废除丞相后,明太祖会面临哪些困扰,明历代统治者又是何如解决的?
变动二:海陆局势之变
1、沿海局势:官方贸易:展示关于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麦哲伦航海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洋体现了什么特点?2、民间贸易-随着倭寇和荷兰等国家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政府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面临哪些危机?3、边疆局势:为了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管理,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举措与前代相比有何不同?
变动三:朝代更迭之变
按照时间线索梳理明清易代的历史进,是学生从时空观念感受明朝的衰亡和清朝的强大,最后清代取代了明朝,1644年统一全国。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住“变动”这一中心,引导学生从政治制度之变、海陆局势之变、朝代更迭之变,突出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在变的过程中,哪些是不变的;与明朝时期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明朝能不能应对世界局势之变?这些设置使学生在把握好课文内容的同时,理解此时的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让学生感知落后就要挨打,之后西方的多次侵华战争造成了国家落后、民族危机、社会动荡等。理解历史间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活动设计切忌面面俱到,要留有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完善
唐代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惑,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己处理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在自己的解疑答惑中培养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解疑释惑的智者。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不可预见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随机应变,组织好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授《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最后阶段,我引导学生结合“落后就要挨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回答比较中规中矩,但有一个学生却说,明朝虽然灭亡了,但也给后世很多警示,不是挺好吗?此言一出马上掀起千重浪,大家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所以说教学设计留有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既尊重了教学规律,也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更加明显。
总之,教无定法。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其出发点都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出发,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学识程度和心理规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历史素养,积极寻找一条更加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教学设计,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史月婷:《浅谈高中历史教师备课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年第10期;
[2]汪文撒:《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8年第12期;
[3]郭子其:《历史现象与解释的教学意蕴——兼论基于学生表现考查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2018年11月上半月刊;
[4]胡彦杰:《基于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以《明朝政治制度》为例》[J].《历史教学》2019年2月上半月刊;
[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