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以史为鉴正衣冠
在当前的历史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是具备较强的借鉴意义的,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学习解决当前实际生活中的众多问题以及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存。自古以来,历史就有着以古鉴今、警醒世人的作用,是帮助初中阶段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学借助全面的历史人物描写、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与客观的历史评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有说服力,以此来帮助学生以史为鉴正衣冠,理解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
1.2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通过近现代史能够掌握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与当前的国情,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充满“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情怀的爱国志士,其中有的人为了国家献出生命,有的人为了国家刻苦钻研,有的人为了国家终生孤老。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从其中理解那些爱国志士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当前我国青年爱国情怀日益高涨的背景下,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红色历史的教学帮助学生来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和平年代感召学生内心的爱国意识。
2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能力的策略
2.1分层备课,尊重个体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的实施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需求。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充分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析与分层,结合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目标分层。通过对学生的分层,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对象和备课内容的分层标准。分层备课的依据是个体分层和目标分层,同样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内容时,备课前就应该先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备课内容。首先在教案中设立整体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性质与结果。这是备课内容的第一层。第二层内容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包括:(1)《马关条约》的内容理解,并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2)《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原因是什么?(3)详细了解并学习战争中重要的战役和邓世昌的事迹。通过整体性目标与分层目标的配合,充分尊重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2.2拓展历史知识,辅助主干知识教学
从近几年的中考题中我们能够看出当前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向,已经从了解历史的内容到以“一核三层三翼”理论框架进行要求,全面考查历史学科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等,因此,需要学生在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并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思考,通过客观为主、主观为辅的思维理念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并将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线索以及历史特征等主干知识全面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环节中,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借助互联网了解教材内容外的拓展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在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对其中的讨论节点进行充分的考量,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学习的历史知识与背景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并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使学生处于当时背景下能够通过特定的情境来思考其中内涵。利用讨论的教学手段不光能够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能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进而巩固好学生的历史基础。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播放视频课件,让学生对建国初期的艰苦有一定的了解,由于这个时期对于当前来说并不算遥远,许多学生的长辈都从那个时代过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回家中向老人了解当时的情况。“史论结合”的教学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同样也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评价历史,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3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主要目标。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差异,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分层教学的实施,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以学定教理念的落实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个性特点,活化历史课堂。讲解完某一历史人物故事后,就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现历史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如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中阐述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情景剧改编,以此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多元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学的分层,也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获得了人文素养。
2.4运用问题引导策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理解能力
在新的历史教材当中,对于学生探究的问题进行了优化设计,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教材设计的意图全面掌握理解,同时深挖教材内涵,充实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形成历史学科素养。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提出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层次与梯度,结合“最近发展区”教学理念,通过创设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瓶颈,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章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这场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第二,“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其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第三,“鸦片战争”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题目中的知识点,还能够逐步形成问题思维,形成历史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而提高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结论
总之,初中历史知识杂而多,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技能。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元化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情境引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亚芬.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18):135-136.
[2]熊敬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1(31):156-157.
[3]张潆心.基于“互联网+”教学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3):49-50.
[4]田延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文教资料,2020(2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