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新时代课程理念倡导转变学生学习模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索,赋予学生学习主导权,使他们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为此,我们致力于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确保现代课堂教学既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又能为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新的教育背景,对新环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进行具体研究。
一、学生中心,把握需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中是培养良好习惯和关键能力的重要阶段,物理教师要主动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物理素质为目的,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探索余地,把多媒体资源恰当应用到课堂上,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要灵活使用各种教育方式,针对物理课程具体情况,对课堂情境进行适当设置,让学生能够在愉快气氛中掌握新知识,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始终对物理徐诶充满激情。与初中物理知识相比,高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困难,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师的授课速度。且在高中时期,由于学生要应对的课程繁多,学业压力大,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严肃,心理上也比较紧张,害怕漏掉某个知识点,从而影响后面的学业。基础差的学生通常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面临较大难度,在课程学习中也难以主动提出问题,很少参加上课的讨论,造成教室氛围比较沉闷,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让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发言,就难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营造宽松、快乐的教室气氛,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更多探索,并且要让他们主动进行交流,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能够在一些真实的环境中对物理知识进行灵活利用,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二、联系媒体,优化呈现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的丰富程度,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使他们能够充分为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将多媒体直观展示功能发挥出来,巧妙地营造情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大胆提问,并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能力,教师也要作为一个助手,消除学生的顾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在讲授“匀速圆周运动”这一课时,由于这一节的内容比较繁杂、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难以接受并掌握。在此背景下,教师们可以将多媒体导入教室中,将海量的网络教学材料进行集成,并与学生喜欢的短视频相结合,例如在南极慢速曝光拍摄到的星空照片,把这些照片形象地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去了解新的领域,同时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把握好这个重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们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理解,最终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三、关注问题,带动探索
在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有效课堂教学需要在精准问题的指导下进行,从概念层面上来看,问题取向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注重问题的设计与求解过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物理课堂上,教师需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其思考和求解,以推进师生互动交流,增强学习体验和自信心。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在真空环境中,如果将铁球和羽毛一起抛出,哪一个最先着地?”该问题既有生活特征,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从物理的视角来考虑、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对自然落体运动进行观察,并归纳具体规律。接着,教师可以准备实验设备模拟真空环境中的自由落体运动,指示学生观察并详细记录铁球与羽毛各自的下落时间。通过这种方法,使同学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更为直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2]
四、巧设实验,引发兴趣
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及教师思想认识的局限,物理实验教学往往仅停留在对物理现象的简单展示层面,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实验教学被视作知识传递的手段,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启发思维、验证理论、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优化学生的视听体验,提供足够的观察实践和动手操作时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和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有关“功”的内容时,根据学生对“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认识,可知他们已经了解“作用力及反作用力”二者是大小相等的,但它们是以相反的方向进行的。然而,在实践中,学生往往把反作用力看成做“负功”,而把作用力看成做“正功”,或者得出“正反”两个作用力总和为“0”这样不科学的结论。为此,教师还要依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尝试,突破传统的思维与认知,消除学科的教学难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强力磁铁分别固定在两台玩具车上,保证两台玩具车上的磁铁异名磁极相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当两台玩具汽车相对而行时,学生可以看见两个玩具汽车在磁力的作用下不断加速。通过对玩具车的研究与实际摸索,学生发现:玩具车的动能持续增长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在做正功。然后,教师要调节两台玩具车的磁极朝向,保证两台玩具车的同名磁极相对,然后让两台玩具车相向移动。学生也可以看到玩具车速度减缓。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小车的移动速度越来越慢的根源是什么?”学生想了想,可以说:“小玩具车是在做负功,所以驱动动能不断降低。”通过物理课堂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基本特性有一个深刻认识,这样就可以突破常规思维方式,抓住知识的来源,这是真正提升物理教育质量的关键。[3]
五、结语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优化和改进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时,教师的付出才能转化为实际成效。而优化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思维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和创新,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有效提升,也可以培养深厚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缪澄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导学,2019(30):89.
[2]栾中祥.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高考,2019(30):127.
[3]刘汉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