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深入探究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在此总结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缺少启发性教学、历史事件讲解不够深入、历史教学过于片面、缺乏教学互动和实践等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启发性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通常只是简单地传授历史事件和概念,课堂缺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很难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缺乏对历史意义和价值的深入理解。启发性教学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记忆和背诵,缺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环节,学生往往只是记住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名字,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历史事件讲解不够深入
历史事件讲解不够深入会导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不够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受时间限制,无法对每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讲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对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点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深入了解。教材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讲解可能存在简化的情况,只强调基本的概念和事实,而忽略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致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了解不够,而教师在讲解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在讲解之前进行知识铺垫,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概念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
(一)项目确立,借助日常生活进行启发性教学
在项目式学习中,确立项目的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借助日常生活进行启发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发现,构建知识体系并理解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历史相关的主题作为项目的核心,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时,教师就要先明确项目目标,如让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以及社会背景,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设定。然后,教师采用启发性教学的方式引入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展示“秦朝统一”相关的图片、视频、文物等,或讲述关于“秦始皇”的故事,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如:“秦统一中国这个事件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鼓励他们共同探索、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搜索互联网、采访专家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整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学生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实践和创作,如制作展板、演讲、写作、模拟实验等,向教师、家长或其他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在项目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并对项目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项目式学习方法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互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同时,借助启发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项目规划,完成历史知识教学的拓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方法时,教师需要进行项目规划,以完成历史知识教学的拓展。在规划项目时,明确项目的学习目标和预期结果,这些目标可以是与历史知识相关的,也可以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目标,设计一系列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活动和任务,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调查、模拟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教师应合理规划项目的时间安排,并确保足够的资源支持项目的实施,包括教材、参考书籍、资料收集渠道等,以及可能需要的外部资源和支持,同时鼓励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合作与分工,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提供资源和指导等,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发现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学生按照项目目标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实践,可以采用学习日志、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在项目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三)项目展示,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项目展示加强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确定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或事件,确保主题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如选择“三国鼎立”这一主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 3~5 名学生组成。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相讨论与合作,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小组一负责研究西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发展,了解司马炎是如何做到废魏元帝而自立的,小组二负责研究蜀汉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结构,小组三负责研究东吴的文化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项目展示,如制作展板、海报、PPT、模型等,学生需要考虑如何生动地展示“三国鼎立”的特点和重要事件,如使用图片、图表、演示动画等。在制作项目展示内容时,学生可以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如撰写文字材料、制作图表和图片、设计模型等。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项目,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提问,以促进课堂交流互动和学习。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项目展示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可以包括对展示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清晰度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的评价。由此,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参与和合作深入了解“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点,还可以通过展示与讨论相互学习和分享,提高自身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三、结语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主导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开展研究并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对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从项目的确立、规划、探究、展示等方面入手,确保在提升历史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 .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构建互动性课堂[J].试题与研究,2023(33):109-111.
[2]王双燕.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3(26):76-78.
[3]李媛.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3.
[4]张木兰.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