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鉴赏,体会古诗词的文字特点,感受凝聚在诗词中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了解韵律,感受音乐美
古诗词有着和谐的韵律和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形式美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体会古诗词的音乐性。不少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知之甚少,只知道押韵,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格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体诗、律诗、绝句等不同的韵律要求。这样学生会发现原来律诗、绝句、古风、词牌、曲牌等都有自己不同的格律要求,汉字韵脚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更深刻地掌握音韵知识。
例如,在学习《望岳》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望岳》是一首律诗吗?”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特点,并对照《望岳》进行分析。教师先鼓励学生诵读其他律诗作品,总结其格律特点。律诗一般都有平仄的要求,而且强调用韵,除了首句入韵以外,一般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不能换韵。所以律诗在韵律上给人很和谐的感觉。此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诵读《望岳》,说说其韵律特点,总结其是否属于律诗。学生发现《望岳》的平仄不符合律诗的要求,不仅有出律的地方,而且有的地方还出现“三平尾”的现象,这在律诗中是十分少见的,因此《望岳》不属于律诗。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望岳》押韵的字都是仄声,这符合律诗的要求吗?”学生对比阅读杜甫的另一首作品《春望》,发现《春望》的韵脚很严谨,平仄也符合要求,属于律诗。在对比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类型诗歌的特点,同时也发现了古人创作并非完全依律,有时会有部分变化。
二、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古人写诗讲究推敲和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古诗词常给人语言凝练、精美的感觉。品味个别字词,在对比探究中挖掘隐藏在其中的深意,这是古诗词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探究古诗词语言美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运用替代法,找到同义词替代;二是运用比较法,分析替换后的差异;三是总结和归纳,并尝试自主运用。
例如,在教学《使至塞上》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词句:“‘直、圆’,这两个词语看似普通,但是用在诗句中却能很好地展现大漠的风光,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直、圆’是最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如果景物多变的话,这样的形状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但大漠人烟稀少,广袤空旷,这让狼烟和落日显得特别醒目,因此用简单的图形就能描摹出大漠的荒凉,给人很强的画面感。”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能用其他的词语替换这两个词吗?”学生说:“我尝试用‘升、暖’等词语替换,但是都觉得没有原句感觉好。‘直’暗示景物的单调,彰显狼烟的醒目,而‘圆’则让单调的景物多了一丝温暖,我觉得很和谐。”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提升运用:“大家找出自己以往所写的作文,看看哪些词句比较普通,试着运用更独特的词句来替代,看看效果是否更好。”如有学生用“西瓜般滚圆的肚皮”代替了原来“圆滚滚的肚皮”,加入比喻展现了新意,体现了炼字的特点。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色彩美,作者常常用具有浓烈对比的色彩展现艺术形象。二是密度美,即文字简练但信息量大,若将其转化成白话文,则该特点会更加突出。三是多义性,学生要尝试找出意思比较模糊的词句,思考有哪几种不同的理解方式。由此可见咬文嚼字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侧重点,因此在解读诗句时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角度。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或是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忽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或是逐句讲解诗歌内涵,给学生先入为主的观点,禁锢住学生的思维;再或者不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按照预设的课堂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教师应该意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思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蕴含了苏轼复杂的情感,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他情感的集合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语意、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讨论词人在此句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一次思维发散的过程,有的学生会读出苏轼想要建功立业却被贬黄州的愤慨和无奈,还有的会读出苏轼追比英雄,渴望有所建树的壮志豪情……这都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培育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个性化、过程的个性化和结论的个性化,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课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四、植根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前提是学生既要充分了解中华文化,又要对自身文化保持高度的认同感。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运用典故之外,它还承载着节日、民俗、季节、节气等诸多文化因素。诗词中文化因素的讲解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文化因素,以关键词的形式进行诗词归类,使学生对诗词中的文化要素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提炼出“秋天”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词,并梳理这些诗词表现出的秋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升华,阐释古诗词中的悲秋文化。再如初中教材中涉及到“月”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这些都是含有“月”的诗句,月亮本身并不带有感情,但在文人笔下被文化化,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以此为关键词选择恰当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月”的魅力。文化关键词是打开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对文化有更高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的绝佳媒介。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自觉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让学生提升语言建构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古诗词,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燕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0,(30):70-71.
[2]张德云.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9,(0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