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其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素养的培育基地,更是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融合发展的高地。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如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及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等,严重阻碍了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发挥。STEM理念的引入,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职业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投入不足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尽管美术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但在职业高中的教育版图中,其地位往往被边缘化。除了艺术类专门的中职学校或专业外,大多数普通职业高中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1]。这种忽视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深刻地反映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室设备陈旧,缺乏专业的绘画工具、雕塑材料或数字媒体设备。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制约职业高中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美术教师的匮乏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其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参差不齐。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艺术教育背景,难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内涵。由于培训机会有限,教师难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职业高中的美术课程体系普遍呈现出不够完善,内容单一的特点。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往往无法及时反映当代艺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削弱了他们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式、模仿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得美术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往往大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更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学生特点鲜明,需求多样化
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职业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明特点与多样性。他们不仅追求传统绘画技艺的精湛,更渴望探索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环境设计等前沿领域,这些新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意表达方式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与创造力。对于有志于未来从事美术相关职业的学生而言,如平面设计师、UI/UX设计师、动画师及纯艺术创作者等,他们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和专业的需求。他们期望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以便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STEM理念在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融合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促进跨学科融合
在STEM教育理念的强力驱动下,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亟需一场深刻的课程体系变革,以打破长久以来存在的学科界限,实现美术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2]。这一重构过程需紧密围绕“艺术启迪科技,科技赋能艺术”的核心理念,精心策划并构建一系列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跨学科综合美术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的规划需深入剖析美术学科的本质特征,同时广泛吸纳STEM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应用,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课程设计蓝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保留并强化传统美术课程中的经典元素,如色彩学、构图原理、造型技巧等,又要勇于开拓,将3D打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融入美术创作与教学中,开设如“数字艺术创作与编程”、“智能雕塑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物理与工程原理”等特色鲜明的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兴趣点,构建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初级阶段注重美术基础技能的训练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魅力;中级阶段则逐步加大跨学科内容的比重,通过跨学科工作坊、联合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美术与STEM领域的深度融合点;高级阶段则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将所学知识技能灵活应用于解决复杂问题之中,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还需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采用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与成长,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职业高中美术教育将实现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融合的华丽转身,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力
STEM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项目式学习通过设定具体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项目内容应紧密围绕跨学科主题,如“智能城市景观设计”、“环保材料艺术创作”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经历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施制作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等方式获取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引导性问题或假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光影艺术与物理原理”的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光线的传播和反射现象,进而创作出具有独特光影效果的艺术作品。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打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名画的艺术魅力;利用AR技术将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模型供学生观察和操作;通过3D打印技术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快速转化为实体模型。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在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中深度融合STEM理念,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需采取一系列专业化、系统化的措施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首先,高度重视教师培训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定期举办高级别的STEM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培训班。邀请国内外顶尖的教育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就跨学科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策略、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前沿议题进行深入讲解与案例分享。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深刻理解STEM教育的精髓,掌握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技巧。其次,积极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鼓励美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共同探索STEM理念在美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定期举行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形成共研共享的良好氛围。这种跨学科的教研合作不仅有助于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还能促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持续创新。大力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资源。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提供科研平台与资源等方式,为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会,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舞台,激发其科研热情与创新能力。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可以为STEM理念在美术教育中的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渠道
在职业高中美术教育的深化发展中,校企合作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关键桥梁。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致力于构建更为紧密和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以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可以与企业共同规划并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基地配备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丰富的项目资源,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美术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加深对美术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积极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联合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协同工作。在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等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或举办讲座。这些专家来自企业一线,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行业知识。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行业交流活动,与业界人士建立联系,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创造更多机会。
三、结论
在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中融合STEM理念的实践探索中,见证了跨学科融合带来的教育变革与创新。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TEM理念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未来,应继续深化这一理念的应用,不断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为职业高中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
参考文献:
[1] 赵心瑜.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美术课程开发研究[D]. 天水师范学院, 2022.
[2] 刘洪梅. 基于STEM理念下的美术学科融合策略探究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1, (24):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