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课程标准表明,在历史教育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1]。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具有空间元素、时间元素。因此,培养学生在时空观念下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将历史内容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相关的时空视角与概念,注重历史知识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一、学习历史运用时空观念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科目中最重要的教学特征,其存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都有很明确的时间排列。同一时间背景下,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历史事件发生并记录,所以,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结合历史事实是研究历史最高效的一种方式。时空观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悠久历史发展的背景,建立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同时也是辅助学生发展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关键因素[2]。时间和地点作为历史知识体系中的横轴和纵轴。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学生能够有详细的方向来研究特定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从不同王朝建立的时间、首都的位置、战争开始、结束的时间等。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结果以及相关政策、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因此,从教学角度和学生学习角度来看,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有必要具备对时空观念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相关教学策略
(一)利用时空坐标,进行历史定位和纵向梳理
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清楚的认知,要明白历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时间为主线,合理利用时空坐标进行空间定位,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梳理,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时空坐标对战国时期所存在的时间进行定位,以时间为主线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开端、发展和高潮等相关内容。教师可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在此阶段,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和提升经济实力都具体实施了什么措施和举动。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情况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来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是否相似。通过教师对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梳理,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发展过程等方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二)结合历史地图来梳理知识结构
地图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利用地图来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历史地图与生活中的地图结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盛唐气象》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绘制唐朝结构示意图来帮助学生了解。让学生从历史地图中找出唐朝当时的地区分布面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然后每组选出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去讲述自己小组了解到的唐朝地区不断扩充的具体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等用视频、图片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既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古代埃及》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时期背景下,古埃及的文明中所出现的“尼罗河传说”,“狮身人面像”,“埃及金字塔”等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并进行详细介绍,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当时时空背景下埃及文明知识是如何成立的,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结束语:综上所述,时空观念作为历史科目中的一项重要核心素养及教学目标,也是让学生清晰掌握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最关键因素[3]。因此,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一定的时空观念,注重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以实现历史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J].学周刊,2022(07):118-120.
[2]吴灿坤.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11):123-125.
[3]苏文渊.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2(1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