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和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历史教师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与规律,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新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对高中各学科进行了深入的课程改革,其中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改革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更能够形成独立、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强调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客观、全面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同时,新“课程标准”也着重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辩证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不仅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更是学生未来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所必需的。此外,构建时空观念下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这种时空观念下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精化课程设计,构建高效知识体系框架
新课改提出至今已经超过10年时间,新高考提出至今也经过了9年时间,相关改革范式的主要目标是引导高中教学机制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型,弱化文理分科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升的影响,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与兴趣,提升学习质量。为了适应新高考和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加强知识框架梳理,并优化课程设计。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把握重点知识点,合理分配学习和复习时间,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历史观观念,支持学生构建起基于古今中外社会形态变迁、统治更迭、科技进步、思想转变等要素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相统一的分析视角与思维逻辑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培育学生的历史时空、辩证分析和史料实证等历史分析素养,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纷杂的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帮助学生产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索欲,为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创新课程引导策略,提升学习实效性
历史学,作为一门深入研究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深度和广度都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而不断增加。相较于初中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不仅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和复杂,还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呈现出更高的难度和挑战。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需求,更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采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守“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观念,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思考方式可视化、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历史知识的建构和历史问题的解析。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感,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深度和广度。以“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思考探究相关历史问题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纸币诞生的原因以及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形成的缘由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中国货币的演进”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这两个核心历史概念为关键词,建构思维导图,将相关的资料信息和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核心概念以时间为线索整合为一张鱼骨图。通过这张鱼骨图,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过程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货币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等。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实现深度的历史学习。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强化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历史学科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大量的文献记载、考古成果等图片和音视频材料,新媒体手段成为优化知识点展示的有效工具。通过这些生动的展示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并运用核心知识点,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首先,借助表格构建以时间节点为脉络的政治体制网络图,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随后,通过慕课等平台收集与体制形成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并进行整理与展示。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历史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搜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契合了新高考培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推动了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取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与高考等考试需求的衔接,学生掌握了图例判断等关键技能,能够在出题灵活的考试中随机应变,取得优异成绩。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历史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
三、结语
新高考政策旨在通过改革考试科目、方式与评价,促进素质教育,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随着新政策的实施,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快教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宝福.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推理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考,2022(33).
[2]郑丽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例[J].教育界,2022(29).
[3]姚昌杰.基于新高考背景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