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职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匠,当以红色为教育底色,师者当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能工巧匠。在乐亭县这片红色热土上,教育当以大钊精神为动力之源,即爱国与牺牲精神、求真与求实精神、清廉与奉献精神,以及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将大钊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基础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立足大钊故乡的红色资源优势,依托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等红色文化基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基础学科知识,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大钊精神、教学和德育有效融合,深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思路。以下是将大钊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基础学科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将“大钊精神”融入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 ,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中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这为将大钊精神融入公共基础课提供了指导。通过多种形式让大招精神走进课堂,将大钊先生的典型事迹和思想与学科相结合是追寻大钊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在课程设置中植入大钊精神的养分,不仅能够给课堂注入活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着学生勤思笃学修身律己。
(一)挖掘思政元素:在英语、语文等公共基础学科课程设置中,结合教材内容,从李大钊的发愤读书、深研政理、文章著作、追求真理、舍身报国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适时引入李大钊的相关事迹和思想,使大钊精神成为贯穿各学科的精神线索。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因此,公共基础学科阅读课可以设置阅读大钊先生的文章,分析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让学生体会他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理想,从而学习他的事迹、思想和精神,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愫。他留下的著作、文章、英语书信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美学、文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另外,思想政治、历史课程可以设置大钊先生革命事迹的视频导入环节,以此为契机、为素材、为载体,带领学生在课堂与本土红色资源中自由穿行,搭建起公共基础学科与大钊精神之间的桥梁,让本土红色资源走进课堂。课外任务选择与大钊精神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深化,让学生走进红色,走进大钊先生短暂而又光辉一生。
(二)编写校本教材:根据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结合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编写包含李大钊生平事迹、青年教育观、大钊精神等内容的校本教材,选取李大钊经典著述中具有代表性且通俗易懂的内容,在李大钊的文章论著、政理思想、生平故事中进一步探寻其爱国情怀。如在《青春》中领悟其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坚持不懈,为实现国家富强努力奋斗的担当精神。在《青年与农村》和《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中感受他提出的知识分子改造农村的启蒙主义意图,以及他希望用农民精神和乡村伦理来塑造知识分子品格的愿景。领会它“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绑在一起不可”的决心。在《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和《黄昏时候的哭声》中体会李大钊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生活的深切关心和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无情鞭挞。
二、以“大钊精神创新”教学方法
大钊精神是李大钊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教师要不断学习,有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的魄力和智慧。在教学方法上寻求新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钊精神:
(一)案例教学法
教师收集李大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事例,如:他幼年的勤奋好学、他创办《晨钟报》、他领导工人运动、他参与工人运动与反动势力斗争等,在公共基础学科课堂上呈现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案例中所蕴含的大钊精神,以此锻炼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技巧,并对大钊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情境教学法
利用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仿真、VR技术等增强现实等,创设大钊精神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情境,如:播放关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视频片段,或者VR体验李大钊纪念馆云展馆,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和场景,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如模拟李大钊演讲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李大钊先生和听众,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深入体会大钊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项目式学习
设立具有挑战性的,以大钊精神为主题的学习项目,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生活中探寻大钊精神”项目。首先,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参观、探访等方式,深入探究大钊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然后,通过讨论、观察、寻找等方式整合案例资料,最后,以报告、演讲等形式展示成果。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以大钊精神引领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教师需持续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和试验新的教学思想与信息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
总之,将大钊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够在学生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万永;杨莹莹.基础教育阶段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价值、问题及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6):6-8
[2] 刘晔;张盼盼;.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1(08).
[3] 王友国.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唯实,2024(4):52-5
[4] 李大钊与“到民间去”_新闻中心_新浪网 https://news.sina.com.cn/o/2006-07-17/02399476994s.shtml
[5] 第二课堂活动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最新教育资料 - 360文库 https://wenku.so.com/d/6e716ba497a604148863604c2e9812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