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思维导图作为现代教学利器,日益受到教师青睐。新教材推广后,知识量激增,教学挑战加剧。而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将思维直观化、具体化,助力知识提炼、梳理与输出。相较于传统模式,它更能优化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深入理解思维导图精髓,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确保学习活动实效,进而稳步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人类心智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图式,它将大脑思维中发散性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图式的方式展现出来。当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时,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思维导图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系统化学习知识。而系统化学习知识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又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完善课前准备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备课环节,更是对整个教学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只有合理进行备课,才能更好地解读教学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备课环节,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对教学内容与课堂结构加以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预设。这样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契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从而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明确课标要求。课标是开展教学互动的直接依据,也是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所以为了完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对课标进行恰当的处理。为了使结构更加清晰,可用“秦朝统一业绩”“秦朝统一意义”“秦朝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秦朝崩溃原因”这几点加以概括。第二,进行教材分析。教材是知识内容的主要载体。为了教学活动更加层次分明,教师需要充分明确教材内容,并梳理教材中相关的历史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历史现象的本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通常需要站在学生发展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以此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几个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第三,分析学情。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秦统一天下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相关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多角度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仍然难以做到。第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本课学习中,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秦朝统一及统一后的举措”“秦统一的意义”两项内容。第五,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提问法”“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几项。最终,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后,将课标要求、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几项内容以一种可视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无疑更加有利于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二)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历史知识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但是,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知识容量是比较大的,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的混乱。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将教材内容以一种更加清晰的结构呈现出来,增加教学过程的层次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和清晰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在历史知识的梳理中,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梳理教学内容。
以“全民族浴血奋战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可以将课题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可以将“团结”作为绘制思维导图的线索,引出四项具体内容,并将其作为二级主题。第一部分,全民族的团结。这部分内容要重点讲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第二部分,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这部分内容是对“东方主战场”的讲解,需要重点突出东方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这一部分是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子目的重点概括。第四部分,团结是为了和平。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世界各国交流的主题,这一部分需要使学生认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人民带来了什么,以此使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进行讨论。其次,对历史知识中的重点概念加以解释。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教材中对“分封制”这一概念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释。由于这一知识点并非重点内容,所以解释过程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金字塔型的结构图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延伸出分封对象、分封目的、分封内容、分封意义、局限性等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这一概念的意义。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相关的历史知识是极其必要的。
(三)运用思维导图复习巩固知识点
复习巩固环节是教学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通过复习巩固,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媒介,在复习巩固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在具体运用思维导图时,教师应对需要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整体梳理,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在复习时系统性会更强,复习效果也更好。例如,在讲解完有关“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时,由于这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复习。在具体运用时,先将相关的时间、相关重要会议、意义等内容罗列出来,在罗列出来之后,再用思维导图将这些重要信息直观且有逻辑地串联起来。展示过之后,教师再将思维导图中的主题词擦掉,然后引导学生将擦掉的主题词逐一填充进去,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这种新颖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将所学的内容再一次复盘一遍,达到理想的复习巩固效果。
三、结语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得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思维导图的内涵与要求,并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和分析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林侠.学科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3,(19):34-35.
[2]朱丹萍.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3,16(02):24-26.
[3]周后勤.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