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吴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楠,.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487.
摘要: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培根和铸魂的作用,通过了解当前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当前及今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通过破解制约当前基层文化发展的困境,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建设文化生活
DOI:10.12721/ccn.2021.157487
基金资助:

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着眼于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目标。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要文明,乡村文化是根本,其实质就是对乡风文明空间进行重构的过程,目的是满足村民对现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期望通过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迅速,整体来看成效明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做好改进工作,在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深化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来推进农村地区的全方位发展。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大力推行,各地乡村的基本文化服务设施均能兜底保障,但是由于各地自身人力、财力的差别,以及硬件设施品质参差不齐,加之各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禀赋的不同,导致各地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总体而言,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建设水平较高,而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水平较低。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空置率”高

当前,随着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各地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都以全面建成启用,但从后续使用情况来看,也存在着供需不匹配,长期闲置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地主管部门还存在着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的心态,致使文化场所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另一当面是后续更新服务不及时,导致公共文化产品未能满足当前村民的现实需求,大多停留在只负责配发,而无后续维修及更新管理措施。

(三)基层公共文化生活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基层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逐渐呈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界定上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加之科技的进步及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村民们的个性化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使得公共文化的公共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闲暇时间里村民也大多选择在家看电视,或者邻里之间唠嗑、打麻将等私人娱乐方式,导致文化生活单一且质量较低。其次,在村民的认知里,公共文化生活仅局限于广场舞、看戏、电影下乡等传统的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较低,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最后,受城乡二元发展的影响,大批农村人奔向城市工作、学习、生活,甚至选择在城市里定居,致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逐渐丧失活力。

(四)基层文化建设机制不合理

首先,我国绝大部分基层仍实行上级部门大包大揽的工作思路,进而直接干预基层的管理和领导,导致基层文化发展更多的取决于领导的决策意志范畴,加之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周期长、成效慢的特性,导致在乡村建设中经常处于坐“冷板凳”的角色。其次,评价考核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我国绝大部分乡村地区并未出台相关的考核评估机制,即使有的地方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是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只注重了硬性指标的评价,缺少软性指标的衡量,并缺乏农民群众的直观体验作为考核指标。从而加剧了基层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松懈,难以真正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文化服务建设路径

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智力支撑和价值引领,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面对当下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应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当下摆脱乡村文化发展桎梏的对策,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的格局,按照人员来制定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标准,确保资金能够及时实现足额兑付。其次,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文化场所及设施标准,避免“钻空子”、“走过场”的行为发生,从根本上抵制“面子工程”的实施。大力支持历史人文古迹的开发利用,拓展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最后,大力发展文化信息服务下乡工程,弥补当地经济水平较低的短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从多种渠道保障村民的文化生活,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就近参与城市地区群众文化活动。

(二)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利用率。

首先,要对公共文化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及时进行跟踪监督和审计,避免资金被截留挪用。其次,要转变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不仅要在建设的时候高质量完成,更要高质量的进行后续管理。设施在配发到位以后,相应的使用、维护、管理等措施就要相继出台,确定管理责任人,并不定期地展开“回头看”巡查工作。最后,要出台相关的奖惩措施,对于考核优秀的村庄给予资金等方式的奖励,对于考核较差的村庄,管理责任人在升迁及学习等机会上给予一定的限制。

(三)加快乡村文化乡俗建设,丰富文化生活。

我国农村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面对当前个性化的文化生活及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首先,要利用节假日及传统集市等外出人员大量返乡的节点,结合乡村农忙时点,适时举办一些特色文化娱乐活动,培育农民的认知感和情感载体。其次,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吸引周边村民及城市人员来参与文化娱乐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最后,大力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来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以此吸引大批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及乡贤能人重返家乡,激发乡村文化的生命创造力,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四)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

首先,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宏观管理机制。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要坚持“心往

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原则。最终实现由党委领导,政府挂帅,文化部门主管,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社会、集体、个人心同一体、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大格局【2】。其次,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实现网络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最后,畅通反馈渠道,真正了解村民的切实需求,进行针对供给,让公共文化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黄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义,2003(05):52-53.

吴楠(1992.05-),男,汉族,陕西绥德人,西安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