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
张慧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慧文,. 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J]. 当代中医药,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7069.
摘要: 目的分析眩晕的中医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吉安市人民医院中医科2020年全年75例眩晕患者病历,分析眩晕原因,并从中医内科角度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结果75例眩晕患者中60~69岁发病率最高,20~29岁发病率最低。病因分析表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脑梗死是眩晕的主要病因,其中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最多,脑梗死最少。从中医角度看,眩晕分型中痰湿证数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果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出院。结论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看,痰湿证占大多数。治疗应注意辨证论治。
关键词: 中医内科;眩晕;病原学分析;辨证论治
DOI:10.12721/ccn.2021.157069
基金资助:

前言

老年人眩晕发病率高。据统计,约有50%~60%的老年人有眩晕病史。多数患者眩晕后有紊乱、不平衡、自转、颤抖等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不过有些眩晕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治疗眩晕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然而,由于眩晕涉及的学科众多,导致眩晕的原因也很多。在眩晕的治疗中,只有病因明确,才能实施针对性治疗。从中医学角度看,眩晕位于青桥,是标本的虚实证,但多为虚证。因此,不同证型不同,病因病机也可能不同。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以我科2020年全年收治的75例眩晕患者为例,分析中医内科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信息

2020年全年,对我科75例眩晕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475±0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规则或规则性眩晕,其中24例伴有恶心呕吐;头颈部疼痛12例;入院后,根据临床症状、病史及体征,辅以头颅CT、颈椎X线、颈动脉超声等辅助手段作出明确诊断。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眩晕的诊断标准如下:(1)有典型的眩晕症状,如黄动、旋转、旋转或头晕;(2)急慢性疾病,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3)有或无苍白、恶心、呕吐、耳聋、耳鸣、眼球震颤;(4)头颅CT、颈椎X线片,颈动脉超声、眼震点图有助于诊断(5)排除血液病和肿瘤引起的眩晕。

1.3治疗方法采用天麻钩藤汤治疗肝阳上亢患者。处方为天麻10g、钩藤15g、石蒜明18G、黄芩、牛膝、杜仲各9g。水煎煮,每天2-3次;处方为党参、白术、当归、酸枣仁各12g,黄芪15g,龙眼肉、木香、桂枝各9g,元芝、甘草各6G,加生姜1片,大枣2片,煎煮,早晚温热;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证。处方为生姜半夏9g,白术15g,天麻12g,茯苓12g,陈皮6G,甘草6G,生姜1片,大枣2片,水煎;补肾助阳方治疗肾精亏虚型患者。处方为地黄、山药、菟丝子、牛膝、枸杞、山楂、龟甲胶、鹿茸胶各12g,水煎,每日1次,每日2次[2]

1.4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分布、病因分析、中医分型及治疗结果

1.4.1病因诊断: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史、心电图、经颅多普勒(TCD)、CT、血常规、血糖、血脂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眩晕的临床诊断标准,分析眩晕的病因。

1.4.2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眩晕、耳鸣、头痛、肿胀;气血不足加重脾气,伴有心悸、失眠、身心疲劳等症状;一方面,痰湿阻型患者会出现脾虚湿阻的症状,如腹胀、精神疲乏、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疏松、气虚、语言懒散等;另一方面,还会出现头重脚轻、头晕闷痛、食欲不振、脾脏上扬等症状。肾精亏虚的患者情绪低落、失眠、多梦、腰膝无力、四肢冰冷、怕冷,伴有胸闷、恶心、食欲不振。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眩晕患者的年龄分布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眩晕患者中60~69岁发病率最高的为75例,20~29岁发病率最低,见表1。

表1眩晕患者年龄分布情况image.png

2.2病因分析结果病因分析显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脑梗死是眩晕的主要病因,其中以脑功能不全引起的眩晕最多,脑梗死最少,见表2。

 表2病因分析结果

image.png2.3中医分型结果从中医内科角度看,痰湿证在眩晕分型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证型(P<0.05),见表3。

 表3中医分型结果

image.png注:与痰湿中阻型比较,*P<0.05。

2.4治疗结果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

3、讨论

结果75例眩晕患者中60~69例发病率最高,20~29例发病率最低。从年龄分布来看,眩晕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发生眩晕的概率越高,这可能与患者年龄、全身血管状况差、脑动脉状况差直接相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和脑梗死是眩晕的主要病因[3]。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最多,脑梗死最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大脑的分析区域受到影响,感觉器官和感觉神经纤维受到影响。患者可出现面部麻木、舌麻木、视力不清、头晕等症状。可见眩晕的原因有很多。虽然有些因素是无法通过措施预防的,但如果能加强对可控因素的控制,如定期体检、稳定血压控制、适当运动预防脑功能不全、及时发现脑血栓、脑血栓形成等,有助于有效减少眩晕的发生。

综上所述,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看,痰湿证居多,治疗上要注意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胡苹,张德荣.冠心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1):62.

[2]周凌.现代中医临床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8-271.

[3]李芳.从瘀论治眩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11(5):11-2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