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往往更为注重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单兵作战、少有交集。这种重专业、轻德育的教育误区,不但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围绕“课程思政”建设作了周密部署和细致安排,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前行方向[3]。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简析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职业院校学习、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职业教育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近期又在学习、探索职业教育的“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校企合作的“校热企冷”,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事实上,除了新理念、新思路,我们还应当大力传承1950—1990年我国有些中专、大专院校内部设置的教学实习工厂(校中厂)和有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办的技工学校(厂中校),以及我国手工业者和中医世家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基地、教学场地和质量体系等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是永恒的课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试图对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研讨,尝试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对策。
二、“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
(一)加强顶层设计,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据可依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缺乏统一部署和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多部门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有的高职院校从学校层面架构了“课程思政”体系,但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存在千篇一律乃至“放之四海而皆准”等现象;有的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因循守旧,流于形式。“课程思政”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雷声大雨点小”、重形式轻实质的行为,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目标背道而驰。
“课程思政”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发展,甚至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复杂而艰巨,加强顶层设计,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据可依是高职院校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切实加强党对高职院校工作的领导,集思广益,统筹谋划,为高职院校建立“课程思政”整体教育格局提供根本遵循。《纲要》就是国家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最新的总体部署。在学校层面,要构建高职院校党委领导、全员参与的合力育人格局,为“课程思政”的切实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不同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学科特色存在差异,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依据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树立明确的建设思路。“一盘棋”的“课程思政”大局意识,有利于整合独立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课程资源,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作用。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制度,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评教指标考量的力度,评估“课程思政”成效在教学质量中的地位和分量,有利于“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评价考核的功利化也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化,因此制定健全而完善的评价和奖惩机制,只有注意技术性目标和价值目标的统一,才能真正调动校内各方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可通过表彰优秀的团队和个人、宣传和推广成熟的“课程思政”经验,进而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塑造教师专业课程思政角色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要积极塑造课程思政角色。 首先,专业教师要努力将专业课程打造成与思政课一样重要的育德育人主阵地。 专业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德育能力,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能量根植于学生思想中。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让专业课程教学全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其次,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思政升华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课程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师资团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积极协同联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共同建设学校全课程、全过程、全员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
结论:综上所述,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岗位操作技能和先进技术,更要注重课程的德育功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才成.成果导向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异同分析与融合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
[2]樊玉成.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课程“四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
[3]王淑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