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分层
在学校大力实施学生分层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来对学生们计算能力、信息基础、信息素养进行摸底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别和各自的学习特点,将班内学生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A层的学生普遍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而且在计算机知识理论的掌握方面能力较强。同时,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可以将学到计算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来。B层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对所学过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能够熟练记忆,但是不能够灵活地运用。C层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兴趣不浓厚,平时接触计算机设备的次数比较少,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层次,组织开展学习,每个组都有一个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讨论和课堂纪律,这样都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还有助于推动计算机的教学。
二、准备分层
通过对中职计算机教育分层教学的观察和交流,可以帮助教师对分层教学的需求和运用技巧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分层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观察、对话、问卷调查、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分层目标、分层教学任务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由于学生层级的划分具有动态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定期的分析与探讨,以达到更好地促进分层教学的效果。在中职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合理地安排课程,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三、任务分层
任务教学是当前学生学习目标的实践,教师也会将教学内容逐步分解,内化在计算机专业中,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时,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为学生设置学习主题,让学生们自主编制一个广告宣传单或者名人专刊,然后将班内学生划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针对不同层级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于A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Word文字处理能力比较强,有娴熟的文字处理技巧。因此,就可以安排A组学生设置首页,首页要起到必要带头作用,给整个教学作品起到引导性作用。在技能方面,能够减少复杂的操作,插入自选内容。B层的学生有一定的Word技术,在操作方面,教师适当地降低了学习难度,如要求设置基本段落间距、插入艺术字图形等等。
四、授课分层
不仅是中职学校,其实任何学校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确定授课内容。通常来说,教学内容的制定,应该以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为主,同时兼顾少量学习能力突出以及能力不强的学生。针对这两个群体的学生,可适当进行课外辅导,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对于中等能力的学生,应以巩固基础为主,能力拔高为辅,反复地对知识点加强理解和记忆,锻炼其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适当放低教学要求,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多提问,或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学习,让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对其进行帮助,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小组,可将CAD、计算机二级语言、PS等作为教学内容;而在基础较差的小组,可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例如PPT制作、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资料的查询、下载和上传等。
五、作业分层
由于生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较大,听课效果也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实现学习的价值以及在自身基础上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根据作业内容的难度进行分层,也可让学生对作业的形式进行自主选择,通过作业来达到巩固基础,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使其在作业练习中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时刻根据学生实际学情,按需分配让学生自行选择,以满足各自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PS图片处理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图片进行相关技能的操作和处理,根据兴趣进行教学素材的选定。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托互联网搜集出各式各样的资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短视频元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操作与练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其将喜欢的图片处理成油画、手绘等效果,之后,把自己处理好的图片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视频。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降低作业要求,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进行水印、光线、图片衔接技能的训练,掌握这些照片处理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该种分层作业设计可以说是张弛有度,能够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在作业中各取所需,提升其计算机学习能力。
六、评价分层
教师应将分层评价始终贯穿于教学环节中,使学生透过教师的客观评价,在学习上既对自己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围绕考核成绩而定,教师对优等生格外赏识,对学困生容易产生鄙视心理,习惯性认为学生都应该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迈着相同的步伐前进。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分层评价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够消除自卑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赞同,并逐步建立向更高层次迈进的信心。针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教师本着鼓励的原则,如面对优等生,由于这些学生成绩优异,教师可评价学生:“成绩再优秀些就更好啦,要不断努力、加油!“承认他们的优秀,但为了避免他们产生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教师要向他们提出更高的目标。面对严谨认真、成绩稳定的中等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时常与优等生相比,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使他们在日常学习训练中更上一层楼。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给予这些学生肯定:“你们很要强,一直坚持,没有放弃,这说明你们也很想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只要你们不放弃,就一定能不断进步。"由于这类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教师应让这类学生将现在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然后教师根据训练的成绩进行组间的调配,为下一次训练做准备。
结语
分层教学法是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内容,且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方面都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中职计算机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法时,还应对学生的分组继续细化,巧妙设计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涵.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训练中的实践与思考[J].林区教学,2022(04):61-64.
[2]方谋贤.基于创新创业背景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和分析[J].科技风,2022(10):104-106.DOI:10.1939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