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油气资源作为战略性能源,在促进工业生产效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稳定的能源支持是各行各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所以,石油化工企业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加强风险防控,并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坚持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的原则,将安全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本文就石油化工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隐患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以供参考。
1石油化工企业开展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过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无一不是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恶劣,血淋淋的安全事故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很显然,加强风险防控建设,加强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是保障企业员工生命安全,让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石油化工行业关乎到国计民生,炼油化工的生产安全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直接影响 ,如何保证炼油化工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现在的新形势相适应,生产安全稳定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高效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2石油化工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
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庞大的生产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当前,石油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设备的风险,众所周知,石油化工生产需要众多设施设备的参与,如压力设备、氢化设备、管道容器等,极易由于油气产品的腐蚀性或是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腐蚀而产生泄漏问题。而且在石油化工生产、设备检修或是其它操作中,可能需要动火作业,火星火花等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管道及容器的爆炸。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也会带来风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油气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相应设备却未同步进行完善与更新,一部分老旧设备超负荷运行,带病运行的情况比比皆是,给石油化工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制度方面的风险隐患,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且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不够,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种种都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3石油化工企业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3.1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机制,落实防控与排查主体责任
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机制,就实施方案、实施内容、实施路径、实施主体、监管主体进行职责界定与责任划分。首先要落实安全生产自查部署,主要以油库施工情况、运行情况、消防安全情况、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安全管理情况为重点,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其次要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自查内容,施工文件资料、动火票、有限空间作业票、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台账等进行重点检查;最后要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同时也要加强消防,提供安全保障。
3.2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做好风险防控
在石油化工企业的风险防控工作中,首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一步升级,使之更趋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将高科技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如:建立设备数据库,对参与化工生产设备的运行、更新、并网情况等进行数字化操控,将事故的发生率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二是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化工生产的各相关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形成的大数据积累,从而更好的掌握每台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信息,如:使用时间、定检周期、故障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检修过程所采取的方法,更换或废弃的部件等等所有数据被记录在系统内,并通过记录的信息被集中分析,处理和分类,根据相关的数据计算设备性能衰减的程度,并制定出较为精准运维计划表,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三是,利用先进的微机监控系统与网络结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将监控系统与监视系统通过网络互联对生产现场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通过设备自动录像、异动侦测录像及探头报警录像,使视频监视和检索同步,随时动态直观的体现出现场情况;并通过数据查询与信息分析的平台优化调度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事故预警预报,使生产过程自动化,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与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综上所述,石油化工的安全生产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直接影响,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保证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企业生产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善并完善。唯有努力提高企业的安全运行水平,通过实施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对石油化工作业进行全过程监控管理,把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达到控制或消除事故隐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元忠.石油化工企业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研究[J].化工管理.2020(000),001:0035-0035.
[2]潘金辉.石油化工企业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研究[J].石化技术.2020(07):0084-0084.
[3]余元忠.石油化工企业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研究[J].化工管理.2020(03):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