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结肠癌的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将会引发出一系列其他病症,如水肿、黄疸、腹腔积液以及肺和肝的转移征象,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非常大。临床针对结肠癌患者通常采取的治疗手段为肠道造瘘口手术,但术后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较大,易出现其它并发症,所以需在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预后恢复效果[1]。鉴于此,本文将对低位结肠Ca患者术后肠造瘘口护理工作期间应用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8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低位结肠Ca患者66例展开深入研究,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占33例,选取的患者均达到本次课题研究的标准,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对照组33例患者当中有20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36岁-70岁,平均年龄(53.62±2.51)岁;观察组33例患者当中有15例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年龄在40岁-75岁,平均年龄(50.33±0.2)岁.经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后显示组间差异统计无意义(p>0.05),有比对价值。
1.2方法
应用常规护理的33例患者为对照组,包括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对其实施药物护理及健康指导。应用系统护理的33例患者为观察组,措施如下:(1)基础干预:术后帮助患者采取平卧位,由于造瘘口及引流管位置较低,需叮嘱患者和其家属尽量控制翻身次数,待术后患者症状稳定即可翻身运动,此时可改为半卧位。(2)监测病情: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查看引流管有无堵塞。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估,提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期间患者若发生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紧急处理。(3)造瘘口的护理干预:采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对造瘘结肠进行外敷,确保局部干燥清洁,敷料浸湿后需及时更换,避免发生感染。患者通常在术后三天或四天对造瘘口进行开放处理,教会患者如何更换造瘘袋,防止患者更换时出现差错,继而发生渗漏的情况[2]。
1.3观察指标
比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情况。满意度通过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表格邀请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分值与满意度成正比,满意度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好,相反满意值越低则代表护理效果越不理想[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检测数据内容,计量资料的表示用(x̄±s),组间数据进行检验通过t值来完成,用[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²对组间数据进行检验,两组差异通过p<0.05为界,统计组间差异有意义。
2、结果
经比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显示结果为,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有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比对情况 (x̄±s)
3、讨论
结肠Ca在肠道科属于常见的肿瘤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血便以及粘液便等临床症状,采用造瘘口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但术后易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所以需采用高效的护理干预提升治疗效果。
系统护理干预在实施期间,通过对患者心理及生理状况进行干预,可降低患者心理压力,避免在术后出现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其次需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对其机体进行干预,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对造瘘口进行护理,确保局部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出现感染,指导患者和其家属正确对待病情,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护理工作,使患者尽早恢复出院[4]。此次研究得出如下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有意义(p<0.05)。由此可知,与常规护理相比,系统护理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低位结肠Ca患者术后肠造瘘护理工作中应用系统护理对患者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能有效缩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存苓. 对行肠道造瘘口术的低位结肠癌患者实施术后系统护理的效果观察[J]. 医学信息, 2017, 29(035):58-59.
[2]黄张美. 低位结肠Ca患者术后肠造瘘口系统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9, 019(093):337-338.
[3]方艳华, 陈凤娇. 低位结肠Ca患者术后肠造瘘口系统护理的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 2017,02(26):365-366.
[4]张娟娟, 秦芳, 王云霞.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低位结肠癌肠道造瘘口术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11(9):112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