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农村人口向城镇非农领域转移。因土地不可移动,农业、农村人口向城镇非农领域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地分离,即部分离农、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退出。所谓农村土地退出,是指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使用”这一基本制度前提下,离农、进城农民自愿有偿放弃承包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土地权益的行为。广义上看,农村土地退出包括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的出租。不过,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出租具有明显的“短期化、非正式”特点,可逆性较强。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可逆性,本文的农村土地退出是狭义概念,指基本不可逆的农村承包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让渡,不包括“三权分置”下土地使用权的出租。
1改革的现实背景
在传统农业社会,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民依靠土地生存和繁衍。正是因为土地对农民的极端重要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农地均分”为主要特点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改革之初,这一制度在恢复农村经济、增加农业产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我国有82.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而且农户的同质性很强,大部分都在温饱线上挣扎———即便按照当时的贫困线,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也高达30.7%。由于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农业,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因此,强化农民土地权益、避免农民“失地”,成为此后一个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实现了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变,历史的场景发生了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土地整治面临的问题
是土地整治措施不完善,大多数的措施太过于片面,没有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融合考虑,目前我国还没能出台完全成熟的土地整治措施,土地环境整治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且对于人力资源的使用分配不合理,难以做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在规划和进行宅基地项目的建设时,受项目前期工作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规划的过程中经常存在可能造成项目内容变更的严重问题,部分宅基地项目规划内容的调整和变更幅度相对较大,影响了宅基地项目整体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与经济完善性,还大大提高了工作难度。不合理的土地整治减少了生物与景观多样性。一些地区的生物种类有很大的特色,一些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地,这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损失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份土地规划策略带来的效益,所以,要给予地方特色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治。注重项目实施的目的,忽视了项目实施的成效性。从最开始拟定土地整治规划项目都是围绕着最终目的来制定的,但是往往在顺利完成土地整治项目后,整治出来的土地不能被高效率利用,项目开发的目的是产生新增耕地,项目竣工后,还应该评价后期产生的收益是否达到预期指标或者这个结果是否带来了额外收益,新增耕地、水田和基本农田是否弃耕或者被搁置,这影响了项目带来的后期收益。
3讨论与结论
3.1政府回应行为比较
农村改革过程就是利益再生产与再分配的过程。期间既会触动既有利益,又会催生新的利益,各种利益错综复杂,需要乡镇政府能够及时回应基层民众的各种诉求。政府回应性是指政府行为符合公民意见的程度,是衡量政府回应行为的重要指标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激发了基层民众强烈的利益诉求,但三镇政府却表现出不同的政府回应性。山镇政府直面村庄搬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动搭建基层议事平台,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正视民众各种质疑与诉求,共商共议,表现出较高的政府回应性。南镇政府最初既未主动回应民众利益诉求,也未积极征求民众意见,而是遭遇民众抗争后才尝试运用协商解决问题,是一种被动回应。同时,南镇政府在协商中又未能广泛听取民意,而是采取选择性吸纳,表现出较低的政府回应性。与南镇相似,店镇政府也是在遭遇村民激烈抗议后才被动运用基层协商这一治理工具。但不同的是,店镇政府将基层协商形式化,通过指定或邀请代表的方式征求民意,政府回应性很低。
3.2 重点工程布局的路径
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整治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从规划体系结构来看,中国土地整治规划体系涵盖国家、省、市、县4级,省级规划在落实全国规划、指导省域土地整治建设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土地整治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布局则是指导规划区内土地整治活动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执行方案。农用地整理是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用地提供储备指标等方面的重要抓手。农用地整理所涉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和补充耕地数量等,是国土管理部门最主要的管控指标。因此,农用地整理是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是其首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编制实施了三轮土地整治规划,颁布了市(地)级、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等行业标准,构建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公众参与、上下衔接的规划编制方法体系,积累了大量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但如何布局土地整治规划的重大、重点工程,目前暂无统一方法,本研究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布局路径梳理为政策与实际情况分析-空间布局-建设措施3个步骤,以回答重点工程“做什么在哪里-怎么做”关键问题。
结束语
通过土地整治来实现脱贫攻坚,改造农用地,实施土地复垦和农民新居建设。土地整治为农业产业园和畜牧业的规模养殖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基础有所提高,为脱贫攻坚创造了条件。建立县级产业园,再以村为单位建立扶贫圈,最后精确到每户,以面到点的方式阻力脱贫,让所有贫困区每个贫困户都拥有更强的自我创造财富的能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2]胡银根,董文静,余依云,徐小峰,代兵.土地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重构——潜江“华山模式”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5):731-738.
[3]姜申未.土地整治对乡村“三生”空间重构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
[4]谢宁,苏朔辰.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为例[J].新西部,2018(12):15+28.
[5]王伟娜.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优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