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马春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春媚,.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历史研究进展,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3.
摘要:
伴随着我们的经济不断地发展,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与我们的时代同步,在教学中,教学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层次。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DOI:10.12721/ccn.2024.157013
基金资助:

历史生活化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借助各种方法,将历史现象、历史文化知识等,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相结合,以此降低历史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久而久之,意识到“以史为鉴,而知古今”的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其日后学好历史学科,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空间提供必要助力。教师作为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日常授课中,可以根据所要讲述的历史知识,引入相应的生活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理解

历史知识是人们过去生活经验的沉淀和结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经验。如果初中历史教师只是向学生讲述对历史的主观判断或结论,将影响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教材中的内容是对历史现象的高度凝练和概括,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有的学生难以理解。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要落实生活化教学,强化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找到教材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或“原型”,使学生在联系现实生活中感知历史知识的“生活味”。初中历史教材为了凸显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不少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加以挖掘和运用。例如,远古先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古代皇帝的功过是非、汶川地震“震不垮”的都江堰、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对于方言与统一文字的看法、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一带一路”、造纸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汉字与日文的关系、现在的省会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关系、急递铺与今天的邮政快递、传统节日的起源、普遍使用的白话文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切入点。除了挖掘教材中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点,教师还需要建构对于历史知识的生活化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知识教学素材,将相关的生活素材融入历史课程教学中,提升历史课程学习的生活感和现实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践行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应当契合教学内容,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是历史课程教学的主要阵地,但历史课程教学不能由教师将历史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自主得出历史结论。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欲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到“原始的农耕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软陶泥块捏制罐、钵、盆、杯等陶器,学生还可在陶器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案、花纹等。在学生经历了制作陶器的过程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制作陶器?他们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们觉得陶器上的图案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捏制陶器的过程中感悟古人的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生活味的情境探究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历史知识的传递更加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将教材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文字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历史语言进行生活化处理,将历史知识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现实生活视角

对于学生来说,历史是遥远的、陌生的,缺乏现实回应、忽视由历史到现实的反思,将难以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历史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历史知识学习的现实生活视角,将历史知识置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体悟历史知识学习的现实价值,借助历史知识深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体悟人生意义,理解生活价值,构建生命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利用新闻热点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历史回应现实,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增强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展示相关新闻,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始终秉承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内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学中,教师以新闻热点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

四、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历史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历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论,还是改善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充分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课外活动。常见的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活动、查阅相关史料、参观博物馆、结合乡土资源开展研学活动等。例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场所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并让学生在参观后将自己的所见、所得、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近距离感知历史、触摸历史,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例如,教师以清明节扫墓为契机,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部分内容后,指导学生搜集“一带一路”的相关资料,指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在学生学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这部分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图书馆查阅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四大发明是如何传播的,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提高学生查阅、鉴别历史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寻找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重构教学体系。生活化教学法的实施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方法的价值,教师需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挖掘生活化素材,并创建生活化情境,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使学生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环.谈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成长,20205);:45.

[2]张江平.生活化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J.科学咨询,2020(24):26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