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路径研究
​夏兴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夏兴兰,.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路径研究[J]. 历史研究进展,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摘要:
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路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16
基金资助:

前言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历史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经验和启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点。

1创建教学情境,强化时空观念应用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是对事物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和地理现象。通过时空观念的培养,学生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存在是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了解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背景和条件,培养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察和分析,更加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地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情境的创建,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创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场景、道具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与同学一起合作、讨论、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历史事件或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案例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是历史事件发生时的记录或相关文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观点和见解。通过研究史料,可以获取当时的真实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背景,因此,史料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对于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需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依据史料学习的意识,通过史料来学习和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史料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人群,包括官方文献、个人记载、考古发现等,不同的史料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立场和偏见,要对史料进行辨析和比较。另一方面,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中,要能够去伪存真。史料可能存在虚假、夸大或有误导性的信息,因此需要对史料进行评估和分析,考虑史料的来源、作者的身份和目的,结合其他史料和证据进行比较和验证,可以判断史料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筛选出可靠的信息,避免误导和错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利用史料,如文献、图片、视频、音频等,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搜索和阅读,培养他们主动获取和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通过问题导向教学,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搜索和阅读相关史料,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史料,或文字、或图片等,然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结合这些史料来解读和印证魏晋到隋唐这一时期儒学思想特点、地位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他们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项课后任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继续搜集一些相关的史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或展示,加深对这节内容的理解。

3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它强调使用史料作为依据,并以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来解释历史事物。通过历史解释,人们可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不同于历史叙述,历史解释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更是对历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进行解释和理解,是思维的过程。由于历史教材的有限性和片面性,学生通常只能从教材中了解到有限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信息,这导致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不够全面和客观,容易根据教材的叙述形成片面的观点。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人物时,不仅仅局限于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成就,还可以深入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价值观和决策过程等方面,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以获得更全面的认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准确和客观。同时,能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性,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这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引入不同的历史学派和观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解释方法和理论,培养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多元思考能力。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解释。

(四)构建科学评价,落实唯物史观认知

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并根据评价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对自身劣势进行调整和改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评价不仅是单向的,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一部分。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片面,以教师对学生的单项评价为主,且片面依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唯物史观能力的养成。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就必须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可以引入更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如项目展示、小组合作、互评等。同时,可以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体现科学评价的要求。

5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传承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和牺牲,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尊重,这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通过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和民族的精神,激发出内心的爱国情感,自觉承担起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在不断发展前进,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对教材深入挖掘,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扎实的历史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宗炳.让历史核心素养在新高考教学中落地生花[J].湖北招生考试,2021(1):13-16.[2]张永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6):54-55.[3]林婷.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12):55-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