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教学模式时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
1.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增强课堂信息容量
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较好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在传统学科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存在过度依赖课本教材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信息受到较大限制,很难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但是在引入信息技术以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课外资源,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元素,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容量。通过这种方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可以得到强化,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2)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也能够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转变。现阶段较多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与阻碍,不利于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没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实现积极更新,同时也很少应用各类新型教学方法,导致学科教学很难得到有效改观。在引入信息技术以后,这种情况就能够得到较好改善。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带来更多教学思路,并且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灵活,最终可以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构建智慧课堂。
2.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1)课前干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微课发布,指向教学重难点。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学科教学的延伸,实现课内外教学的一体化。特别是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如果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预习工作,就可以显著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课前预习也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长远学习来说具有较好帮助。在具体进行课前干预时,教师可以考虑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是指教师将学科教学知识制作成为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科知识,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的限制。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后续课堂教学内容,提取一些关键知识点,将其融入微课视频中。学生通过学习微课视频就可以提前感知这些知识点,在后续课堂教学中能够顺应教师的引导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由于课前阶段学生并没有掌握完整的课堂知识体系,因此微课视频的内容也不能过于专业,应该以趣味性为主,并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这样以后,微课教学模式就可以在课前干预阶段发挥预期的效果,指向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显著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前阶段使用微课教学模式,指引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百家争鸣”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为各派思想主张的具体内容,并从中感受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因此,在课前阶段中,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简单讲述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核心内容,并提及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这里教师不必设计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只需要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各个思想流派即可,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第二,信息处理,形成初步建构。在当前新课标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也融入了较多新的教学理念。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知识学习的新理念,倡导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激发学习者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各类新知识。在课前时间里,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回顾以前掌握的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在具体搭建知识框架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科知识的层次性与逻辑性,降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难度。这样以后,学生在课前时间里就可以完成知识预习,并对学科知识体系有系统性了解与掌握,给后续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考虑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搭建关于“丝绸之路”的信息框架,提高学科教学效果。这里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回顾两汉期间的经济文化成就,并结合时间线展示两汉期间的大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标记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点,并带领学生分析两次出使西域带来的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实现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在国际上可以跟欧洲开辟新航路起名,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也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
(2)激趣导入,促进学生全引参与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不高,在课堂环境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被动学习状态。对于初中生来说,在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很难全身心投入学科教学中,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灵活使用信息技术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可以不断深入,丰富课堂教学元素。这要求教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工具将本身比较枯燥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3)精彩呈现,构建知识思维导图
历史课堂中,高质量的教学交互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想的主动性,构建新的知识思维导图。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课堂提问法。教师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可以更好发挥引导者作用,通过问答方式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与讨论的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生生互动方面,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组内讨论,促使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探索课堂重难点知识。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交互水平,发散学生的学科思维。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唐三藏西游取经等故事引出课堂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讨论盛唐期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在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以后,教师可以考虑引入小组分工合作模式,将班上学生分为三到五人一个小组,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知识点。在设计组内任务的时候,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唐朝对外交往活动都有哪些?唐朝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唐文化对于周边国家都有哪些影响?唐朝对外开放与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哪些不同?”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等工具展示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保证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3.结语
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后,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并在课下时间里跟其他教师进行教研互动,分享信息教学的经验。在具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灵活使用微课等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与枷锁。教师也要推动学生相互之间进行高效互动交流,发散学科思维,提高学科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新琴.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新课程,2022(30).
[2]林家鉴.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88).
[3]田高涛.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融合运用[J].数据,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