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把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林万龙分析“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从国内的情况看,尽管我们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60%,但仍有5亿多人居住在乡村,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如果还未富裕,必然是民族复兴路上的短板。从国际环境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格局之下,中国面对着外部的重重挑战,在这样的挑战下,必须要先夯实自身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农业。”
不论从国内发展角度还是从国际形势分析,推动乡村振兴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实践者,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家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乡村振兴20字方针要求,思考谋划我们的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我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并设立5年过渡期、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这为我们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首要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1年上接脱贫攻坚收官,下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首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巩固贫困户脱贫成果,即贫困户脱贫退出的“八有”指标;另一方面是巩固贫困村的脱贫成果,即贫困村退出的“十项”指标;第三个方面是关注农村低收入人口,即因病、因意外事故、因市场风险、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导致贫困的群体。
一是保持主要政策的延续性。在5年的过渡期内,继续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对于存在返贫风险、致贫因素的农村困难人口,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扶,从而避免出现大规模返贫问题。过去的精准扶贫,通过教育扶贫大大阻止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同样的,医疗保障也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农民抵御健康风险、意外事故的能力较低,一旦有家庭成员患病特别是患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一个家庭很可能会重新陷入贫困。因此,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要继续延续并不断优化,让政策的针对性更强,帮扶力度更大,帮助困难人口从根源上避免陷入贫困。
二是继续发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宝责经验。脱贫攻坚在很多方面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组织形式上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在资金投入上形成了多渠道的筹资模式;在人才保障上凸显了派驻第一书记的优势等等经验。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作用,乡村振兴仍需坚持党建引领,仍需不断加大投入仍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
回顾过去的精准扶贫工作,脱贫攻坚不仅仅解决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也是对乡村治理的一次有效探索和实验。最突出的特点是,五级书记抓扶贫,并且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这是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在制度上的安排。从脱贫攻坚成果看,这样的安排,能够在短时间在解决突出问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这样的安排可以继续沿用,始终保持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要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贫困村实现脱贫之后的目标,是致富。针对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同时还提出发展县域经济,让农民参与到产业链中。当前,部分镇、村存在普遍的问题,即村里的产业蓬勃发展,但村民参与程度低,企业家在村庄办企业赚钱,村民只能通过土地出租和临时做工的方式获取很少的收入。针对这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即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要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经过过去的精准扶贫,农村在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乡村生活生产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升级,乡村产业发展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扩展,如停车场、垃圾处理、仓储物流、等设施。二是要打造好产业链,推动产业的区域化发展。经过过去的形成产业发展,一些村镇建立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牌。但是单靠一村一镇,很难具有打造品牌实力,因此,要集聚全区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而品牌的形成必然会带动产业链的完善,一个知名的品牌,常常会包括生产、加工、包装、等多个环节。同时,一个品牌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环节扩展、产业链延伸,让村民分享到产业增长的收益。我们可以利用本地资源茶叶、水果等种植品打造品牌效应,吸引大量游客前往罗坑,罗坑的第三产业节庆活动、农庄、旅游发展迅速,村民除了出租土地种茶,茶厂务工等传统参与方式,增加了多种产业链的方式,如开设农庄、民宿、开展户外游活动,从事农产品经销等方式,农民收入实现了多样化的增长。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多数农村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厕所、健身设施的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当前打造整洁村的标准,侧重于外表的整洁,而较少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对村容整洁进行提升,要更多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要在为人们提供充足、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怡静的田园风光、清新的自然环境等,以及农耕文化、乡情乡愁等精神产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更具人文情怀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农村正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
基层。“乡风文明,管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乡村宜居宜业的基本要求。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要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导向,以“乡风文明,管理有效”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能够自觉主动、科学合理的参与乡村治理,实现村民自治,让农民不近能够富起来,而且能够心情顺起来。一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在教育、卫生、人居环境改造等各方面要探索建立既符合乡村特色,又不低于城镇一般水平的基础设施服务供给,同时充分考虑到农村与城镇化的关系、农村功能定位、三产融合以及乡村环境改善等各个方面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人愿意回村。二是吸引人才留乡与返乡。乡村人才流失问题一直存在,甚至在些农村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担任村支部书记。一些村刚刚完成换届,就有村“两委”干部辞职。乡村人才的缺乏是当下很大的发展短板,亟须补齐。一方面加大区级职业教育力度,引导更多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乡村振兴储备本土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吸引人才回村、进村的各项政策,激励有志于“三农”工作的人才留乡与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