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德和全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德和全,.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073.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审题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题的重要方式。但是,因为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造成理解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审题,答题时错误频出的现象。此时审题能力的提升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应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达到正解解题的目的。通过对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原因的详细介绍,重点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73
基金资助:

数学审题不仅仅是对数学语言的解读,同时也是多种能力混合的体现,教师们必须对培养学生们的审题能力加以重视,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促进学生们的进步。

一、小学生审题能力的缺点分析

(一)粗心大意是小学生常见的缺点

由于粗心,不认真读题,导致的审题错误和审题偏差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大,学生的审题效率低。通常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解答疑惑,在自己重新阐述题目条件的时候幡然醒悟,发现自己少看或者漏看了条件,只需要再认真审题一次就能做对的情况不少见,这是粗心的学生常常犯的错误,这并不代表学生审题能力差,更能说明学生平时不良的审题习惯对答题的影响,若粗略地浏览题目,不圈画重点,单一的文字阅读容易错失关键信息,漏掉解题的关键钥匙,不使用正确的审题方法,对搜集题目信息不利,对解题逻辑不利,导致完成审题效率低下,解题困难的局面。粗心大意是学生审题的关键缺点所在。

(二)生活经验不足影响学生审题

越来越多题目贴近实际生活,小学的数学题目很多源于生活,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有时理解不了题目中隐在的数量关系,例如一类经典的时间管理题目,小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耗时5分钟,把衣服穿好需要耗时5分钟,把面条煮熟需要15分钟,整理房间需要6分钟;如果是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审题后的解答可能是将做这些事的时间逐一加起来,而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审题后则会依据生活经验,了解到题目隐藏的意思,可以先把衣服穿好,利用煮面条的间隙完成刷牙洗脸和整理房间这些事情,两者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因此审题不仅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下手,还得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累积下手,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答题,还要学会更好地感受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

数学的抽象性极强,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一般很少自己主动审题,对数学的理解也有较大难度,慢慢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审题能力薄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着手,创设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审题思维。

例如,在“对称”中,关于对称图形的内容学生不能直观了解决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此时可以利用生活物品为学生演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例如,书本,或者花园中的蝴蝶,观察一下它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对轴对称的含义便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会在身边找到更多关于轴对称的事物与图形。通过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也培养了他们思考能力,从而形成审题思维,达到正确审题、解题的目的。

(二)注重细节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学习数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养成很多学习习惯,而审题习惯是需要教师特别重视的。在做练习时,题中有很多条件可以用其他的来替代,但也有需要注意的。

例如,“育才小学有10个班级,李老师负责教二、三年级的学生,二年级共有40人,三年级比二年级学生多了5个人,那么李老师一共要教多少学生呢?”在这道数学题中,10个班级对解题是无影响的,但应注意这里的“二、三年级”。这也是学生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他们会把三年级比二年级多看成二年级比三年级多,此时计算就会出现错误,最终结果也是错误的。通过做练习不难发现,审题错误的直接原因就是对细节问题的忽视。所以,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题目条件,有序地进行审题,以达到正确解题的效果。

(三)认真阅读题目,培养感知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问题通常都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搞懂题目内容,进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印象,为顺利解题奠定基础。许多学生见到题目之后,只是简单读一遍,甚至只看到题目前半部分,连题目要求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做题,自然会影响解题结果。

比如“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问题的题型是不断变化的,许多学生不认真阅读题目而导致做错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学会认真阅读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读题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自觉、认真、仔细读题的习惯,从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顺利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张大妈准备用40米的绳子围一个长方形的菜园,请问绳子要如何围使得菜园的面积最大?”对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通读题目。学生在认真阅读题目之后就会发现并提取“40米”“长方形”“面积”“最大”等关键词,最后是问题:“绳子要如何围使得菜园的面积最大?”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清题目思路,全面把握问题,不至于发生遗漏、误解等问题。

(四)应用发散思维促进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的特性,指导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思维能力,能够以多方位思考,达到多种方法解题的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的特性指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提升他们的审题能力。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一些鸡与兔子被关在笼中,这时发现总共有46个头和128只脚,那么鸡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此时会有学生按照头数来列方程,设鸡x只,兔子为46-x,因此列式为:2x+4×(46-x)=128。也有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鸡与兔脚数不同上,若先让鸡、兔抬起1只脚,接着再抬起另一只脚,当两次脚都离开地面时地面就只有兔子的脚了,于是列式:128-46×2=36,因此计算得出兔子应该有18只,鸡应该有28只。所以,面对同一题,如果侧重点不相同那么解题方法也是不同的。通过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解出答案,实现正确审题正确解题的目的。

(五)借助数形结合,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随着小学数学题目难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学生对于比较复杂的题目,即使细心看,认真读,努力想,仍然难以正确理解。面对这一情况,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读题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帮助学生学会通过画图来直观地看懂题意,进而顺利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小张和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的正中间向相反方向行驶,10分钟之后,小张到达甲地,小明离乙地还有1千米,已知小张与小明的速度比是 2∶3,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如果仅仅依靠凭空想象是难以顺利解答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来进行解答。学生在阅读完题目之后,可以先画一个线段图,然后依次标出小张与小明的位置,并且标注出具体数字信息,然后仔细观察分析,从而更加快速、直观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然后再从学生们的能力现状入手,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找出自身在审题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反思,进而帮助小学生提升审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教师,2018:129.

[2]江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7.

[3]李阳阳.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78.

[4]刘社生.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的审题能力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9):13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