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含义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相关产品、相关服务以及工作上的精雕细琢,对事物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包含了人们对工作的敬业,对工作的专注,对工作的坚韧,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追求卓越等职业修养,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信仰。
2、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的现实困境
2.1中职思政教育本身的问题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过往教学中确实甚多。首先,应试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中职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背离了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发掘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不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应试教育也削弱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中职院校自身的职业特殊不符,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初衷。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严重割裂,这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代脱节,学生缺乏课外实践,忽视和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发展结合。尤其是一些技术性和制造业专业,没有起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技能进步的目的。再次,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严重,和学生缺乏沟通。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常年采用理论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创新教学方法较为困难。
2.2教育方式相对单一
中职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若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单一,则无法保证教育效果,导致中职学生的思政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通过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改进教学方法,使教育手段、方式不再单一,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2.3相关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不够
在工匠精神与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相关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此种情况更多地体现在院校辅导员工作方面,由于中职院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他们的工作量大且工作压力高,在人员配备上不够充足,以至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好,工作效率低下,对自身工作没有准确的定位,在工作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思政教育工作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缺少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没有把本职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平台。所以说,提倡工匠精神与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现阶段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必然选择。
3工匠精神在中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途径
3.1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首先,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建立以实践为引领的特色教学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指示精神,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纳入期末考核当中,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心理健康、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次,和各个专业相结合,全面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比如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总是不能掌握要领,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于数控机床等专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在日常磨具制作中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要多和学生的岗位结合,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结合,多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结合,从而提高实效性。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可以引入任务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任务,如开展一个模具精度比拼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进行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匠精神。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带动学生进行各类思政体验活动。可以引入工作室模式,比如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红色网站的开发和运行活动,在网站项目中培养思想政治素质。
3.2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
教师应转变观念,让中职思政教育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自身职业技能的同时,展现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将自身专业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将职业素养体现在工作过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中职思政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积极的转变,打破传统思想的限制,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实现利益最大化、最佳教学效果。
3.3深入结合职业教学
从某个角度讲,工匠精神属于职业教育的精神,是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在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就是在职教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首先,将工匠精神与全能技术人才培养相融合,相关教学老师要根据中职院校学生不同的特点以及不一样的职业技能,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工匠精神的专业、敬业的精神,把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中职院校学生品德教育的重点,进而有效提升院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竞争力。其次,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目的的实现。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也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将工匠精神与中职院校实践教学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品质。
3.4将工匠精神培养任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根据职业特色、专业特点、岗位要求、技术规范和工匠精神的内容将培养目标细化成工作任务,纳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在技术上,要求学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树立精细化、精密化、专业化、高端化的精神,能够反复钻研、涵养匠心、锻造匠艺、磨砺匠才。在岗位态度方面,要培养他们踏实认真、全身心投入的习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建立对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事业的热爱,专注于岗位本身。在勇于创新方面,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去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各类技术问题,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对工艺进行改进,对产品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职业素养方面,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为社会主义科技强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5实现多元化融合方式
所有教育之间的融合都不能单一进行,必须采取多元化方式,在学生接受的同时又不能产生依赖性,使学生切实看到自身的成长,明确自我发展。中职学校在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时,必须利用科学的方式来寻找二者融合之间的共同点,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了解工匠精神培养的重点。
结论
科技强国和高端制造呼唤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最好途径,因此中职院校要不断革新理念,创新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25-30.
[2]钱永明.“工匠精神”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20):99-103.
[4]宋淑君.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