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教育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通过将学习内容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物理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其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指的是开展某项活动所处的环境,是开展各项社会行为的基本条件,其中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状态和活动状态。在课堂中,教学情境涉及教学环境氛围、教学内容和学生想法等,是内外环境的有效结合,其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情境教学指的是利用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融入更强的体验式和参与性的学习环境之中,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高效的教学服务。情境教学可以利用情境传播不同的信息,借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二、新课标下八年级物理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导入课堂教育内容
在八年级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借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更好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探索生活的真相,使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实现整体化建设。
例如,在讲解“光的色散”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基于彩虹这一现象开展课堂导入,为学生展示彩虹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思考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基于这一角度,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回答彩虹总是出现在下雨之后。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雨和彩虹的形成关系,借此使学生进入新的场景,也就是让学生透过雨,深入思考彩虹形成的原理。教师通过生活化导入和语言引导,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色彩原理,理解彩虹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其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教育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自主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自主情境。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打造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使其基于物理情境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认识,借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阶段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声现象”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思考为什么教师所说的话自己能够听见,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获得答案。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自身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差异化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丰富创设情境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情境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按照教育内容的差别,设置能够提高教育水平的情境,使学生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融入生活情境中,借此提高学习质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知识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借此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光现象”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镜子为例,通过照镜子这一行为打造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情境所涉及的物理现象,使其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教师要有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借此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合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情境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物理知识。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文字、图像与声音进行有效融合,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为易于学生理解的形式,利用物理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相关知识时,因为物态变化需要时间,难以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展现整个过程,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水从液态到气态,再转为固态的整个过程,借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整合还能够为八年级物理教学提供创新活力,帮助教师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同时鼓励学生也进行相关资源的搜索和收集,使学生拥有更高的积极性,丰富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有效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发各种资源,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借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引入物理历史,创设故事型情境
在利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多种教学情境的驱动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力”这一章节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解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使学生对力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故事为引导,使学生进行高效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六)开设第二课堂,创设实践性情境
在开展物理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不能过于依赖题海战术,不能仅局限于第一课堂,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初中物理新课改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从实际可知,除了第一课堂外,教师还需要关注第二课堂,利用实验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对第一课堂教学进行延伸。
例如,在讲解“光现象”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创建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理解针孔成像原理的基础上,思考自己能否制作照相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这一活动。或者,在讲解“压强”相关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对大气压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使用吸管吸纸盒中的饮料,观察饮料逐渐减少后纸盒发生的变化,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并在操作与创新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中物理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合理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其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教学资源的匮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策略,克服这些困难,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为初中物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允良.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2,(33):93-98.
[2]白华国.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J].试题与研究,2022,(2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