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角下城乡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差异研究
毛梦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毛梦真,. 教育均衡视角下城乡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差异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2. DOI:10.12721/ccn.2022.157581.
摘要: 课后服务是落实“减负”政策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更加关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视角下城乡小学课后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托管内容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乡镇小学课后服务经费补贴力度,确保各课后服务主体协同合作;继续开拓线上优质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为乡镇小学课后服务提供必备的课程资源;完善监管政策体制,建立立体化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 教育均衡;课后服务;差异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581
基金资助:本课题由浙江省一般科研项目资助,课题名称“教育均衡视角下城乡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三点半难题”是“减负”政策的间接产物。我国教育部最早于1955年出台《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随后与“减负”相关的政策不断更新,如《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等,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保证适宜的睡眠时间,为青少年儿童减轻学业和心理压力。由此导致学生放学早、家长无暇顾及的局面,即“三点半难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担当、落实责任,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课后服务工作合力”[1]随后,各省市积极探寻课后服务管理模式,不断积累经验,为进一步推广课后服务奠定基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双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频频登上热搜榜,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之一。“双减”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学生更加健康、更加全面、更加主动、更有活力地发展。[2]全面实施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举措。教育部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全国各中小学实施“5+2”课后延时服务,将“双减”政策推向高潮。

鉴于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国情,我们应该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到农村学校,观察城乡课后服务差异,以制定政策,缩小差异,更好的实现教育公平。目前,农村小学在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与城区小学有什么差异?如何缓解城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化?以上问题构成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现状分析

根据各地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本文总结出当前城乡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发展差异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托管内容以及监管制度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力军,在课后服务师资构成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师资队伍构成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3]各省市在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时,也重点强调师资队伍构成的多样化,由本校教师、社区志愿者、家委会、在校大学生等组成,甚至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还可与校外辅导机构合作,构成多元立体化的师资队伍。

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师资构成具有多元化,乡镇小学具有单一化。城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为课后服务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便于学校综合发挥教师的特长才能,确保课后服务顺利进行。另外,退休教师、社区志愿者、家委会、在校大学生也均是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利于缓解本校教师的压力,还利于丰富托管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乡镇小学课后服务的师资主要由本校教师组成,人员构成具有单一化,增加了本校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压力。由于大多数乡镇离市区较远,且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因此社会扶持力量几乎很少。

2、师资队伍服务质量

师资队伍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课后托管的服务水平、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城区小学的课后服务师资构成具有多元化,且教师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除必备的专业技能,还具有一定的综合技能,方便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切实达到“减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乡镇课后服务的师资具有单一化,主要由本校的教师构成,个别具备条件的学校会聘请民间艺人担任教师,但这所占的比例较低,可操性不强。师资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内容的单调性,学生参与感不强,甚至无法从托管内容中探寻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家长和学生带来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是在校时间的延长。

(二)托管内容方面

优质的课后服务内容一方面能增加教师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爱好。

城区课后服务的内容一般由基础性托管+个性化课程构成,或称为“1+X”模式,其中基础性托管主要指学生放学后在教师的看管下,完成作业,同时教师给予个别辅导或解答学生的困惑,但是不得集体补课。完成作业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个性化课程或者社团活动。个性化课程通常分为以下几类:自主阅读类、体育类、科技类、实践类、艺术类等,以上这些课程利于扩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做中学”,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乡镇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大多停留在基础性托管的层面,即由文化课教师轮流值班在教室内看管学生写作业,而其他形式的课后服务内容几乎没有。放学后学生的学习场所仍然是教室,类似于自习课。这种单一形式的课后服务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反而形成错误的认知,认为课后服务就是写作业。在家长的认知中,除了完成家庭作业,还能保证学生放学后的安全问题。对于原本教育资源就比较匮乏的农村学校而言,学生接触到的校外培训机会比较少,如今课后服务的举办也未能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到感兴趣的内容。城市的学校不断在进步,而这无疑更加加剧了城乡学校间的教育差异,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监管制度方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配套完善的监管制度能督促课后服务的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在监管制度方面比乡镇小学更加完善,城市小学当地教育局以及该校的负责人均会制定相关的考核和监管制度,以督促教师认真完成课后服务,对家长和学生负责。相比之下,乡镇小学由于课程内容的单一性等原因,监管制度较为薄弱或者约束性不强,只要教师看管好本班的学生,并督促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按时写作业即可。

三、政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乡镇小学课后服务经费补贴力度,确保各课后服务主体协同合作

课后服务经费不足限制了课后功能的有效发挥,足以可见“经费的保障是确保课后服务健康发展的关键”[4]。乡镇小学师资队伍构成单一化以及内容的单调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投资供给不足。教育供给的增加,最根本的是教育投资的增加。[5]课后服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财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宏观上会导致东中西部差异,微观上导致城乡差异。因此课后服务经费的来源应在原有地方财政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国家财政,特别是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的经费投入。

乡镇小学除了经费,最缺的是人力资源。政府、学校应在坚持协同治理的前提下,鼓励市、县甚至发动当地民间艺人,积极到农村小学,支援开展课后服务。

(二)继续开拓线上优质课后服务课程资源,为乡镇小学课后服务提供必备的课程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部分志愿者无法长期从事乡镇小学课后服务,因此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或者同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保证乡镇小学也能享受到城市小学优质的课后服务,感受来自他乡的人文关怀。

(三)完善监管政策体制,建立立体化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政策文本为学校开展实际工作指明了方向。无论是《意见》,还是各地根据《意见》颁布的有关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均提到了加强监督和考核,但均是宏观层面上描述,至于负责监管的人员和监管的内容或者有关监督的具体实施细则则无具体说明。这为当地课后服务的监管提供了较大的弹性,但也容易导致监管的疏忽。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监管的实施细则,明晰各方责任,才利于为课后服务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2017.

[2]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220-26+49.

[4]崔晴,赵雄辉.促进小学生课后服务健康发展的策略[J].教育与管理,2019(08):13-15.

[5]Carr -saunders,A. M.. The profession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3-4.

作者简介:毛梦真(1991—),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单位:宁波大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