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索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更加关注历史的德育功能,将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接受,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达到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意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促进我国教学改革。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渗透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适当的教学延伸,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引起高度重视,从辩证主义的角度去研究历史,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去钻研历史问题,而不仅只停留在浅薄的认识阶段。在历史学习中,深入挖掘时间、空间、社会环境等要素蕴藏着的有价值的信息,敏锐的时空嗅觉,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习素养得到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一)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石,它从客观事实出发,分析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历史研究得以科学化和系统化。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还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首先需要巩固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们是构成历史大厦的基石。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同时鼓励他们进行知识的自我整理和归纳,以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脉络。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历史知识。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会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经济因素、政治斗争以及文化变革等多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历史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的历史观,使他们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整个历史进程中来理解和分析。
(二)加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时空的维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种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更能使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形成时空观念。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让他们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在加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发生的时空背景、影响因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更为直观和生动的历史画面。例如,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组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过程中,案例分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有效运用,还能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历史解释与评判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解题能力和思辨水平。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组织案例分析活动。首先,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历史案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案例不仅涵盖了古代中国的重要科技成就,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引导他们理解和评估不同的历史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展开教学延伸,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学习历史的重要人文追求,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内核。在学习历史的道路上,掌握历史知识脉络无疑是基本要求,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理想。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展开教学延伸,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从现实的角度理解历史。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中的爱国情怀、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让学生深刻领会祖国的伟大历史和光辉成就,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三新”改革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成为课程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深刻把握素养立意教育要求,立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助力核心素养目标落地。
参考文献:
[1]杨波.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8):161-163.
[2]王芝园.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1):38-39.
[3]杜泽林.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探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厦门英才学校,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