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要素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阅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重视对传统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方法等全面的创新和变革,以更加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灵活运用语文要素,构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乐趣,收获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一、语文要素概述
所谓语文要素,简单来说就是指语文学习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对语文要素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则是从这四方面进行延伸和深化,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依据,为教学创新和优化提供可靠支撑。在对语文要素进行分析、把握和运用时,应当充分考虑立德树人基本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从人文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优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充分理解、感受和掌握语文要素。
此外,在运用信息技术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兼顾“长线发展”与“短线发展”,针对不同要素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发展规划,既可以通过多年的长期教学进行训练,也可以在某个学期针对特定要素加以培养,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这些要素的特征,才能真正做到把握语文要素,提高教学水平。
二、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
(一)运用网络渠道,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传统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把尺子、一本书,内容全靠嘴来说”。在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小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网络资源融入到教学中,让信息化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结合。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达到对知识预习的目的。例如,在讲解诗词《赠汪伦》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问题的设立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在长期的培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掌握通过互联网寻找资料的能力。另外,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师可以将课程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比如,在讲解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该文开篇就描述了小兴安岭四季绝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美丽风景、特色物产的图片介绍,如白桦、栎树、野果、棒子等。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加深了学生对于该文章的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中国地大物博的壮美,真切体会到文章中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之美。
(二)运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信息化资源,通过图片、视频、“微课”的形式,促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自我确立目标、自我克服困难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培养课前预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通过网络了解陌生字词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在以往教学中侧重对该文章结构韵律方面的讲解,忽视了对科普知识的普及。现在,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在课程教学时精准插入科普内容,让学生直观领会植物种子的传播路径,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三)运用“微课”资源,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和声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去理解,这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困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对于情、景、声的直观感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文章《观潮》时,本文主要描绘了钱塘江涨潮前、中、后不同时段的景色。通过潮前风平浪静,涨潮时的波涛汹涌,两种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美。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文字是无法感知潮水的汹涌澎湃景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资源,在课前制作一个关于《观潮水》的“微课”视频,通过播放来潮时震耳欲聋的浪声,岸边掀起的几十米高的潮峰,让学生在震惊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潮水的凶猛,让课堂气氛“活”起来。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微课”视频就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微课”最后加入防溺水的宣传片,提醒学生远离潮水,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种多角度的课程设置,对落实语文要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创设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是积累。小学生因为年龄段的原因,在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时容易失去耐心,比如背诵课文、古诗词,学习古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采薇》时,该诗中有大量生僻字,读起来苦涩难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情景创设。如今,网络资源非常的丰富,教师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该诗歌的朗诵版播放给学生,学生在视频、文字、声音的多重感官影响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把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提升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再比如,在讲解《月光曲》这篇文章时,可以边朗诵,边通过多媒体播放钢琴曲,将月光的绝美描述与听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语文与音乐的美好,形成跨学科的整合,助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五)重视素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课文中人物特点,精神风貌的总结。善于通过正面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通过网络找到关于《铁路之父:詹天佑》这个纪录片,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对詹天佑的生平履历以及成就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其在中国铁路建设上的卓越贡献有一个深刻的感知。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伟大创造的熏陶下,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六)用好网络资源,提升课后复习效率课
后复习是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网络学习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课程及习题资源变得唾手可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并用好网络,提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效率。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性,在学生复习遇到难题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寻找相关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的多样性,依据学生学习需求选择课后复习题。网络题库内容多、范围广、针对性强,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结语
语文要素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发挥语文要素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收获和感悟,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庆.核心素养下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50-51.
[2]刘美.巧借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J].中小学电教,2020(07):5-6.
[3]魏星.多重转化中落实语文要素[J].小学语文教师,202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