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现状及引导机制研究
胡艳秋1 张勇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胡艳秋1 张勇2,.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现状及引导机制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588.
摘要: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服务乡村实践活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走访调研,剖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服务乡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引导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乡村
DOI:10.12721/ccn.2022.157588
基金资助:课题: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助推社会治理研究—以衡阳市为例”(项目编号2018D014);湖南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志愿者活动研究”(项目编号2018HY00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形式。2019年6月《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将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列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要任务。可见,倡导大学生参与乡村志愿服务,不仅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效载体,更是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现状

从实践和已有研究来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共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高校引导和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高校引导开展的各类志愿活动是高校依据自身学科所长和社会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的实践选择,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总体趋向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衡阳市区8所高校志愿者活动情况展开调查,并访谈了5位负责志愿服务工作的高校老师,15位经常性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其中有9人是相关组织或项目负责人,调查了高校志愿服务乡村的情况,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者活动的现状、问题。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数据,总结分析高校志愿服务乡村的现状,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志愿服务乡村的成就、不足及成因。

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尝试提供短期乡村志愿服务,包括支教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理论宣讲团、科技兴农团,也包括网络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等,总体呈现出队伍规模扩大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全面化,学生参与度整体较高等趋势,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推动乡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志愿服务在乡村发展势头喜人,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以下突出问题。

2.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存在的突出问题

(1)志愿服务内容与形式表浅

调查发现,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乡村活动还未能紧扣农民群体的切身需求,仍然停留在表面。一是服务内容肤浅。多以提供体力服务为主,如主要集中在爱心募捐活动、环境保护、扶贫支教等传统项目上,高、精、专的知识和技能性服务不够,对一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也无法提供充足服务。而且教育内容也没有很好地契合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作用也不突出。二是与社会上的志愿服务项目趋同。没有根据农村发展的最新状态,也没有紧密联系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致使志愿服务活动陷入低端和雷同的困境。

(2)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较低

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服务领域需要专业的志愿者参与,但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低。一是志愿者专业功底薄弱。在校大学生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实操技能相对薄弱,尤其参与者以低年级大学生为主,理论知识也相当不足。二是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问题突出。目前部分高校志愿组织都是由团委负责,一部分是校院或校系同管,还有一部分高校是通过学生会或者青年志愿者协会来管理,存在交叉管理、多重管理现象,整体的管理是较混乱的。三是信息平台建设不健全。一方面导致志愿者管理混乱,另一方面志愿组织之间缺少交流,志愿服务资源共享程度低,难以实现有效沟通。

(3)志愿者活动持久性差

一是大多志愿活动持续性不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志愿者平均参与时长较低、持续性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中途流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志愿者如同“流水的兵”不停地在替换。同时,受场地、资金、技术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志愿活动很难全面、持续的开展下去。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形式主义现象。有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热衷于“走过场”、“博眼球”,缺乏实效性。有些志愿活动只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更有甚者出现了“照几张照片,写几份总结”的服务活动,其后果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还不能对大学生志愿者给予实际的锻炼成果,减退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甚至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引导机制的构建

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益,完善引导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多要素的充分融合构建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志

愿服务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乡村志愿服务,一方面有助于乡村志愿服务内容具有统一的宏观价值目标,又有各自的优势、特色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促进大学生认同、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乡村振兴的合格践行者。首先,高校为志愿服务进行统筹指导,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志愿服务的发展要求。其次,加强志愿活动的内容建设。立足于我国乡村的发展实际,根植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确立活动目标,抵制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融入志愿服务前期、中期和后期,精心推出志愿服务。最后,营造健康的志愿服务氛围。强化网上网下正向的舆论氛围,宣传应摒弃空洞的说教,坚持深入群众生活的实际,发现、提炼出能够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志愿服务故事,营造健康的志愿服务氛围。

2.以专业化志愿服务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对专业化志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同时,从志愿者的参与动机来看,不能依靠单纯的“献爱心”,志愿者期望在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增加个人才干,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发展各类专业化的乡村志愿服务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首先,服务需求匹配。与学校所在辖区建立区校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合作关系,动员辖区内社区、乡村与院系、社团进行深入对接,通过志愿服务“广交会”等形式实现大学生与辖区服务需求匹配。其次,将项目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相结合,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志愿服务团队。也可打造“志愿服务联盟组织”,如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工学院可以考虑合作组成一支多元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深入乡村,开展义诊、义务支教、家电维修、心理咨询等等,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具有专业化和特色化。最后,对志愿者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开志愿服务培训是大学生掌握志愿服务事宜,参与乡村志愿服务的前提。实践前精心选拔适应性强的学生,并开展岗前培训。实践中,邀请多次组织乡村志愿服务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开展培训、辅导的工作,也需要聘请专家对服务意识、服务内容、自我定位等方面开展培训。实践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最终达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志愿组织效能

加强乡村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激发团队协作力,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首先,加强组织管理。应具有战略管理思维,审时度势地对外部环境进行总体判断。组织内部应构建完善健全的乡村志愿服务领导制度,整合统筹各类志愿工作。不断完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协调机制、运行和保障机制,明确组织及成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细化对志愿者的管理、考核及激励,确保志愿服务组织合理有序运行。其次,重视队伍建设。在志愿者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志愿者队伍的人才选拔、培训,尽可能达到人才配置的多元化、复合化,再根据服务乡村的实际需求,有目的地打造相对应的志愿者队伍。志愿组织不断加强与兄弟高校,与社会专业性志愿组织和社团进行跨专业、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交流,队伍互通,人才共享(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最后,搭建信息平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技术变革,不断改进志愿服务方式,搭建信息平台,确保帮扶对象、志愿者、政府、企业四方间可多方信息共享,建立志愿服务资源共享体系,有效整合志愿者与帮扶项目的信息资源。

4.整合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志愿服务活动

首先,挖掘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社会力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等形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正是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社会力量,对接好、整合好这些社会力量,对于高校高质量开展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其次,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要使志愿组织发展壮大,足够的活动经费是关键。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自己筹集,这种单一化资金来源方式要向多元制转变。国家会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某些志愿服务项目会给予资金支持,因而志愿服务要加强自身建设,制定出好的活动项目以期获得政府在资金上资助。还可向企业募集资金,仔细思考能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进行合作,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收益。合作时及时与企业交流沟通,以期能够获得长期的资助。总之,志愿服务组织要定好位,精心推出志愿服务活动,使其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和系列化,多方面、多渠道扩展志愿服务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23].http://www.xinhua

net.com/politics/201906/23/c_1124660343.htm.

[2]谭建光,李晓欣,苏敏.中国农村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来自16758份网络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4):70-75+84.

[3]包懿,黄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70-71+78.

[4]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陈和,钟昕怡.高校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1(08):139-143.

[6]李伟,李玲.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价值、困境及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3):75-81+190.

作者简介:胡艳秋(1985-),女,广西宜州人,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跨文化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

2张勇(1977-),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工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项目管理、教育治理、教育审计领域研究。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