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2]。高中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此阶段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高中英语课程内容丰富,能与思政教育高度契合、有机融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是必要且可行的。[4]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在阐述课程思政意义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施路径,实现高中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以促进课程思政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在语篇鉴赏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任何话语都是有价值取向的[5],反映出一定的社会背景、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等。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章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语篇鉴赏和主题探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塑造正向的价值观念,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成型的重要阶段,英语教师应主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内容[6],力求让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实现最大化,彰显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英语核心素养的人。核心素养指的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中文化意识指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高中英语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多介绍的是国外的文化,如历史、节日、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可以尊重和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坚定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和赞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高中英语课堂应承担起培养青年学子“文化自信”为重点的“课程思政”任务,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专业课程的“主战场”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7]。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路径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8]因而在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需求与学生需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充分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全面设定教学目标,注重融入思政主题
教学目标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依据和指向,教学目标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英语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应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论,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素养。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教师在设定单元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量思政主题融入的契合点,从而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体现思政主题且思政理念与教材内容完美契合,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很自然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二)立足教学内容分析,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高中英语课程作为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和英语教学相融合,实现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实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需立足《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案例,找到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材料的选择,取材的覆盖面要广,要将侧重点放在如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确保育人落细落实
即使教材内容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改进教学机制,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巧妙融合,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情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教师链和学生链进行融合,教与学互相促进,同频共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育人环节逐层浸透,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入眼、入脑、入心、入行。课前,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教学资源,并且将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的内容进行提炼和设计,确保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课中,教师要优化思政内容,以课程思政为目的进行英语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后,教师要固化育人成果,通过第二课堂、主题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因此要优化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方式、主题更具完整性和多样性,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我们要关注评价的三个方面: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就评价指标而言,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政意识,将“语言”与“思想”相结合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思政意识的培养。就评价方式而言,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自评及互评,多维度、立体化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就评价主体而言,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使各方面力量汇聚到一起以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高和学生思政水平的提升。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教”与“学”的反拨作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思政水平。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文化自信。作为高中英语教师,要勇当立德树人的“排头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树立协同育人的思政理念,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优势,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以融合隐性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德育浸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脑、入学生心、成学生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2]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01): 31-34.
[3] 汪瑞林.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1):77-83.
[4] 崔广进.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3,23(05):62-67.
[5] 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05):1+10-14.
[6] 陈春萍.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J].英语教师,2023,23(04):23-26.
[7]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8]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 (01): 43-46.
作者简介:李明达(2000—),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