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教育与智能化在未来教育教学中的方向
朱应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朱应良,. 人工教育与智能化在未来教育教学中的方向[J].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126.
摘要: 未来教育理念源于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其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变革中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当今的互联网、物联网、大存储、大数据、大交换、云计算、机器视觉等技术突飞猛进,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各个领域,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社会智能化。由于人的大脑、体力工作永远比电脑和机械的效率低,智能化的发展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随之也带来了人工与智能之间的竞争与矛盾。
关键词: 人工教育;智能化;未来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126
基金资助:

一、智能化教育的优劣势

(一)优势

纵观现在的各行各业智能化发展。银行有了自助机、有了手机银行,储户办事方便多了,但员工也裁员了;保险业有了手机自助投保,业务员工作没了;医院有了大量智能仪器进行化验检查,一部分医生只会靠机器诊病,不学中医的望闻问切了;电力部门智能化维护和收费后,电力工人无事做了;手机营业厅的智能化也使营业员下岗了;去年由于疫情原因,有些城市的餐厅推出了智能餐厅,用机器人炒菜做饭,用无人机和机器人送餐,外卖小哥和大厨工作也丢了。虽然人工与智能存在矛盾但不能抛弃任何一方,而是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让二者共同和谐发展。

同样的,智能化也已经慢慢地进入到教育教学中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从原来的人工讲授模式发展到视频、电子白板、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又到现在的ocr识别、声音交互、图像识别、触感、Al技术的运用相结合等等,那么未来会不会有完美的机器人老师来给学生上课呢?这不是不可能。随着智能化的高速普及使用,以及去年疫情期间各学校的网络授课,不难看出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智能化教育系统”一旦成熟,达到“自适应、自决策、自执行、自更新”的完全智能化阶段,那么智能教育教学也就是智能授课也将会出现。那我们的教师的传统人工教学有一天也会被智能化取代。

(二)劣势

智能化也让当今的孩子受到了一定影响,与我们的人工教育也出现了冲突。曾经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对孩子讲不通了。我们现在的许多孩子都可以算是“半智能人”了。很多孩子天天手机不离手,使用智能设备学东西,凡事都用手机解决:饿了手机点外卖,迷路了,用导航,用定位,不会计算用计算器,不会解题就手机搜题。那么一味地依赖智能化是好还是坏呢?若有一天出现智能机器人后,即人与智能芯片相结合。或是科技发展的孩子一出生就装上智能芯片,并给他复制粘贴上所有知识,那他还需要人工授课学习吗?

目前部分孩子随时随地手机智能化,不与真人面对面交流,只与手机里的人面对面谈心娱乐,从而失去了情感教育而出现了抑郁和精神分裂。这可不是人类的发展方向,也不是我们教育的方向。我们教师的初心是教书育人,传知识,教育的方向是要能长久的持续发展下去。科学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和智能各有长短。从幼儿到大学的人工教育是教我们人类的基础和传统,基础和传统是人类的根;而智能是科技的发展与延续。就像我们今天的医学不能因为智能化而抛弃中医理念,数学不能因有了计算机而丢失算盘文化,同样学校不能有了智能教学而舍弃教师。

二、混合人工与智能发展未来教育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导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必将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智慧化的契机,加强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指导。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即时“过程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行为数据进行挖掘、聚类和分析,匹配个性化学习方案。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等能力指标进行分析,便于教师了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从而制订以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进而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对学习者行为数据进行追踪,展现班级整体与个体的教学薄弱点认知地图,给予教师可视化的教学参考。通过对学生进行精准、科学的审视与评估,以干预、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例如,利用智学网的数据统计,自动生成每个班级、不同学生专属的错题本,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学情分析报告查阅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分层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级学习模式。

(二)提高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网络资源的海量化使得学生的知识储备大,知识更新快,如果教师单靠一己之力,很难满足不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一位教师很难出色地完成知识内容规划、教学设计、录课、技术制作、教学辅导、评价等整个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流程。合作对于未来的教师来说越来越重要,通过社会化协同的方式,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重复机械性工作,能够发挥特长,将自己专注的教学环节做到极致。在未来教育中,社会化分工将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不再是由单个教师来完成,而是由团队进行合作教学。这个团队可以以备课组的形式出现,通过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专业化任务。例如,全部的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可以拆分开来,让擅长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甚至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采用主题式教学进行单元内容分解,在调研学生学情、兴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课型,并由相应的教师录制教学内容。未来教师的社会化分工将会越来越精细,课程制作越来越优质,教师通过合作减轻工作负担的同时能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课程的质量和课堂的效率。

人工教育要教根、教本、教情感,人类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未来人工教育应当是转向更多的基础和传统教育,而智能则是更好地推进科技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会用智能化,让智能化为我们服务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智能化,更不能让智能取代人类。

参考文献:

[1]梅壮麟. 智能化教育的发展前景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20(4):105-107.

[2]胡春晖、王蔷.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 [J]. 中国电化教育,2020(12):64-66.

[3]王德明. 信息化教育的走向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3—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