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境遇
乡村教育服务乡村儿童,乡村儿童有着浓重的乡村特质,这些特质的形成与农村特定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特质又决定了乡村教育的特点、任务与未来发展。
(一)乡村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和缺失
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乡村教师为乡村儿童服务,而乡村儿童相对薄弱的家庭教育,让乡村教师的协同力量显得单薄,教育过程更加艰辛。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有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起。照看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是家中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因为年老体衰、文化不高、隔代相亲等因素,祖辈难以对孩子形成有效的管控,更难有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帮助。因为部分家长自身本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当中很多人对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对孩子的成长期望普遍较低,对孩子日常学习更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督促。这些因素造成西亭初中的教师工作虽然已经非常认真、负责,但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相比总是存在一定差距,从而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
(二)乡村学校的教师发展相对欠缺
一所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所以,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然而,除了学校重视以外,教师队伍建设往往还受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乡村学校的教师获得成长的机会相对较少。比如,城市学校规模较大、交通便利,承担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机会较多,学校老师执教公开课的机会也相对较多。与之相比,乡村学校的老师获得这些锻炼成长机会的可能性就很少。二是乡村学校往往办学经费有限,能够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也就更加有限。比如,学校邀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需要承担交通、住宿、用餐以及劳务支出的相关费用,这对城市学校而言可能不值一提,对乡村学校却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三是乡村学校往往缺乏校内领军人物。教师群体越大,群体内部的异质资源就越丰富,内部交流程度也就越深入,出现领军人物的可能性就越大,然而乡村学校普遍规模较小,校内交流提升的空间也就不如城市学校。
(三)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相对较重
经济条件和文化生态的差异,导致了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异,甚至决定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状态。因为工作负担较重,可用于自我安排的自由安排时间少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境遇、内在需求和路径探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个体钻研,限制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突围的路径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教师的为师初心,更是教师的时代使命;既是教师应有的誓言,又是沉甸甸的责任。办好乡村人民满意的教育、防止乡村教师职业懈怠,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是关键。乡村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应当从“德、能、勤、绩、研”等方面下功夫[3]。
(一)从“德”字上下功夫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业绩的首要标准。教师要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根本准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模范地遵纪守法,忠实地爱岗敬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出一整套考核师德师风的规章制度,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同时让家长、群众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考核中来,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有效监督,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
(二)从“能”字上下功夫
“能”指能力,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俗话说,“勤能补拙”,一个教师的“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不断探索、积累和提高得来的,是教师通过不断历练、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焠火煅烧得来的。一个勤于探索、勤于思考、勤于反思的教师,教学能力必定是高超的、充满激情和灵性的。教师只有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以穷追、猛赶、超越的毅力和勇气奋进直追,才能持续地成长进步,不断地提升跨越。
(三)从“勤”字上下功夫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但凡有成就的老师无一不从“勤”字上得益而受用终身。新时代的人民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时刻要以“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的信条要求自己,时刻怀揣着时代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要以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光荣使命感,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
(四)从“绩”字上下功夫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有余粮心不慌”。“绩”就是教育教学的业绩、成绩,也就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一个教师,如果在初为人师时拥有了高尚的师德,掌握了高超的教学技能,锻造了勤学苦练的自学本领,自然就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人们常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等来自励。新时代的乡村教师应当以新时代的新要求塑造教师的师道尊严,用非凡的教学业绩书写高尚而精彩亮丽的教师职业人生。乡村教师要“经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方能换来不平凡的“绩”。“德、能、勤”是“绩”的前提,“绩”是“德、能、勤”的目标和结果。没有良好的开端,就无所谓完美的结果。乡村条件有限,环境艰苦,乡村教师要做出一些非凡的业绩来,没有艰辛的耕耘和矢志不渝的默默奉献,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乡村教师要更多地具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和胸襟。
(五)在“研”字上下功夫
所谓“研”是指教师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教育本质和规律,从而取得科学的教育结论,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教育规律独到的认识和探究。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沉下心来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实践,进行提炼、归纳、总结。“敏于思而贵于研”。古人尚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以“留守儿童”为主体对象的乡村教师,更要下功夫研究如何既要为经师,更要为人师,更应全面深入地研究育人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适应乡村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基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举措是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工作。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育发展得好,地区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只有重视乡村教育问题,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才能通过教育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Z1):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29):9-47.
[3]李硕,苏双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如何建设乡村教师队伍[J].教育现代化,2020(35):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