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迈向均衡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刘永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永刚,. 乡村振兴背景下迈向均衡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624.
摘要: 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异,关系着教育公平,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和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实施成效有助于优化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文本,改进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激发利益相关者推进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实效;教师专业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624
基金资助:

一、研究基础

(一)21世纪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回顾

梳理21世纪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发文机构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的系列文件,现整理出23份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包括城乡同步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和专门针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政策从政策内容和目标发展来看,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一直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显得也越来越重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确定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年—2020年)》等国家政策通过对乡村教师提供政策倾斜、进行弱势补偿,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声望,增加乡村教师数量,提高乡村教师的能力素质。政策目标逐渐从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到乡村教师质量的提升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转变,国家政策在乡村队伍建设上发生了战略上的转向。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否发生了转变。当前,乡村队伍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国家政策需要做出什么引领作用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家政策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指导作用

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已有研究中,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如范先佐、庞丽娟等人认为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并提出采用刚性的政策保障,通过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社会地位,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方面开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切实解决困扰乡村教师的实际问题,从政策上解决乡村教师的工资、津贴、编制、职称、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困扰。也有研究指出,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只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外层要素。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赵新亮等指出现有的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对乡村教师留在乡村任教的激励效果不显著。他们更强调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机会和家庭生活对乡村教师流动意愿的影响。还有研究强调要注重乡村教师的本土性,认为有乡土情结的教师更愿意留在乡村。石连海、田晓苗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内容应更注重系统性,政策实施要重视实践性,政策目标要重视乡村教师本土化及特色化。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对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做出的研究和努力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要重视乡村教师的培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重视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

三、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乡村小学教师“留得住”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通过乡村小学教师多渠道补充,乡村小学教师“下不去”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中仍然有很明显的逃离乡村的想法。尤其是乡村年轻女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已经让她们精疲力竭,以校为家的工作状态让她们不能兼顾家庭。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因素成为影响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原因之一,已婚教师面临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亲子分离也会增加他们的流动意愿。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教师子女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乡村小学教师能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他们会选择离开乡村。被访年轻乡村小学教师中,尤其是女教师都表示希望在子女进入小学前离开乡村。

2. 教师学科结构改善不明显

从各校的生师比结构看,各学校的教师配备是达标的,在教师总量相对平衡的现象掩盖之下,乡村小学教师数量建设和结构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首先,从学校学科建设考量,乡村学校的教师学科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乡村学校规模小和教学点分散,仅根据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中按照生师比配备教师不能满足乡村学校正常开展教学的需要,更别说让乡村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乡村小学,很多地方还存在教师包班的现象。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以来,乡村学校引进了音体美等教师,但是由于学校规模小,没有足够的编制岗位,音体美教师也被安排上语文、数学等科目。既消减了教师才能发挥的余地,学生也没能接受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不合理的岗位安排使教师的个人才能和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目标能力存在很大差别,又导致教师教学成就感低,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乡村小学教师“教得好”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乡村小学教师“教得好”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乡村小学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由于乡村学校的生源特殊,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繁杂,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时间被非教育教学任务挤占,忽略自身的专业成长。因此,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解决乡村小学教师“教不好”的重要抓手。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迈向均衡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一)调整工资结构,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工资收入

影响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的因素很多,经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小学教师整体工资水平偏低,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的正常执行力度不够。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表现。要增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城区学校教师和乡村学校教师在岗位津贴上应该有所区分,增加乡村小学教师的岗位津贴,让乡村小学教师能够扎根乡村,消减乡村小学教师的向城流动意向。有研究指出如果乡村小学教师的月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愿意扎根乡村。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判断其社会地位的指标,因此,收入的增加不仅能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也能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创新乡村小学教师职称岗位管理,增强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深化教师职称改革,加强岗位管理。如基层副高职称岗位管理办法,乡村小学教师在基层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可申报基层副高职称。教师享受基层副高职称待遇需在基层在职在岗,调离岗位后不享受待遇。改革职称管理办法可延伸到乡村一级教师岗位管理。为了缓解教师在乡村工作取得职称以后就迫切离开乡村的现象,在执行职称评聘政策时要对岗不对人。

(三)激发乡村小学教师发展意识,提高乡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

要提高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要加强乡村小学教师的能力建设。乡村小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资源,承担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责任,乡村小学教师本身也有发展的期望。政策制定时要重视乡村小学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乡村小学教师培训中,要发挥切合乡村小学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为教师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制订好学习计划并做好学习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从学习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转向注重教师内在的主动发展。

结束语

乡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活环境还需要改善。加快落实乡村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让乡村小学教师安居,乡村小学教师才能乐业。尤其是很多年轻教师中子女还处于学龄前幼儿,不得不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而乡村小学教师的在校生活环境和条件都不能保障乡村小学教师及其子女的生活稳定。要稳定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让乡村小学教师扎根乡村,就要保障他们的生活,消减乡村小学教师的离职意向或向城流动倾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