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邓建英 许幼晖 徐泽宇 滕艺萍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邓建英 许幼晖 徐泽宇 滕艺萍,. 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 当代中医药,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91.
摘要:
当前,为完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服务,实现本科与中医大专院合作双赢,采取本科与中医大专院联合培养模式,全力推进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医大专院校本科院校联合培养
DOI:10.12721/ccn.2021.157091
基金资助:

联合培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如优质的专业、优秀的师资、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的教育以及更加宽泛的知识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具备先进的职业理念、较高的职业知识水平、熟练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 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现状 

早在2010年,国家教育部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多次提到人才的“联合培养”,强调应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进而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1]。随后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再次提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2]

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项目是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实施的、为培养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迈开了先河,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对中医大专院校及本科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也是探索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模式,能更好的帮助中医大专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发展壮大,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高端技术型人才。然而我国的中医大专院校和本科联合培养模式尚在初级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足,需要不断的探讨及完善。

二 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不足

当前,虽然人才联合培养理论已趋于完善,然具体实施操作却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医大专院校及髙校对人才联合培养定位尚不明确,两者在课程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制度及教学管理、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不够,学生对联合培养认知不足。

(一)课程体系构建不全

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是本科高校招生,职业院校教学。然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并没有真正实现有机联合。在实施正常教学时,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课程体系构建不全,课程标准缺乏统筹协调与融合,存在衔接不良与重复等问题,不能完全兼顾学科理论与技能实践。部分本科高校单纯的偏向学科理论教学,忽视技能实践。[3]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与交流

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在联合培养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进而导致联合培养的质量不高,联合培养计划不能更好的实现优势互补。[4]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不能做到开诚布公、坦诚相待,缺乏一定的深度及广度,致使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专业性理论教育与技术性实践教育脱轨。同时,由于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高校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识不清,致使中医大专院校单方面热情高涨,而本科高校师资等资源准备不足,课程衔接困难等问题。

(三)学生认知不够,缺乏认同感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科高校招生、高职院校培养这种教育形式认知不够,缺乏自我认同感。[5]虽然课程内容本科教育内容,但教学地点、师资、教学设备等仍然在高职院校,无法感受到本科教育学习氛围,对所属的本科院校存在陌生感及同本科院校同专业学生相比,存在自卑感,对所在的高职院校有排斥感。[6]

三 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改进策略

(一)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本科院校重在学习理论技能,而中医大专等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联合培养,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兼顾学科理论与技能实践,更不能片面地追求职业技能实践。在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课程设置时,应注重联合培养的阶段性、递增性、层次性和贯通性。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参与联合培养的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定期多方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内容的沟通,相互审查课程教学大纲,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充分考双方教学目标的差异性,适当进行课程的增、减,合并归类,尽可能的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缺失以及脱节[7],形成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本科阶段理论深度和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如学生可以通过精品在线课程、慕课等形式学习本科院校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二)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因本科阶段联合培养的师资团队主要由中医院校及本科院校专兼职教师组成,部分课程聘请本科院校的优质师资来校授课。因此,在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之过程中,中医大专院校应提前储备高质量教师队伍,尤其是高学历、高资质、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专业基础扎实、精力充沛的教师,为本科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可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7]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

(三)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尽最大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与良好沟通

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缺乏有效沟通。因为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观念、性质和机制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指定人才培养方案,如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时,应兼顾两者特点,做到良好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提高信息的对称性,避免中医大专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联合培养高校之间应充分共享、共建优质的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做到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包括理论及实践资源,如校内教师、教学设施,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基地,这样才能克服困难,互惠互利,尽最大可能实现及强化内生动力,促使中医药大专院校和本科高校长久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8]

(四)建立完好的互动互访及评价考核保障制度

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学生培养所在地为中医大专院校,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为此,通过建立互动互访机制,两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之间、专业之间、学生之间,不定期开展研讨、网络信息交流、面对面探讨等,共同搭建信息互通平台,使学生由自卑转为自信,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9]再是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中医大专院校应根据本科高校提供的课程标准、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课程安排,严格把控及确保教学质量,确保考核内容的保密性,考核结果由本科负责录入成绩系统,并且考核材料存档,以便随时查阅。[10]

(五)建立教学质量监督反馈机制

通过数据平台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11] 必要的时候再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和材料检查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课堂管理、学生学风、教学效果等进行监控和评估,建立定期检查交流机制,严管教学过程,严把毕业关口,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合理有序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工作。对于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中医大专院校应与本科院校要加强协作与沟通,进一步完善联合培养方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虽然中医大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仍处于试点推广的初级阶段,但随着时间的进展,终有一天,其可以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把利剑,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及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0)[J].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2010.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8.

[3]  汪忠华.江西省普通本科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48-49.

[4] 康东升,胡鸣.关于当前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及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视界,2015(04):137+348.

[5] 唐琳,付达杰.本科高职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问题与改进[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4):35-38.

[6] 罗应棉,柯政彦.联合培养背景下职教本科生的身份认同困境及对策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1(01):1-4.7

[7] 余靖华.“3+2”本科与高职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8(01):8-9.

[8] 李小琴.“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的资源共享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1(06):185-188.

[9] 孙莉.基于“3+2”专本一体化培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与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33-36+103.

[10]赵素芬,高艳飞,梁淑敏.包装专业本科与高职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探讨[J].中国包装,2021,41(09):35-37.

[11] 夏燕兰.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106-108.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邓建英

性别:女

工作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职称:讲师/主治医师

邮编:34400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