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鞠轶 杨德贵 涂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鞠轶 杨德贵 涂强 ,. 辽宁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 人工智能研究,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352.
摘要: 文章综合研判了国内外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准确把握我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需求,科学分析我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痛点难点,认真开展我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等研究,为科技支撑“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制造业;两化融合;科技创新
DOI:10.12721/ccn.2023.157352
基金资助:2023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23JH4/10600044)。

近年来,辽宁省制造业和人工智能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许多行业企业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但目前来看,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先进制造业和人工智能融合是受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打破原有产业边界、促进产业交叉融合、育成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的动态过程,最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都面临人工智能标准化制定与实施、互联网技术攻克、信息安全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储备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和挑战,而我省还需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及引领全球融合发展趋势的制造业企业等缺乏问题。

1 辽宁两融发展基础与现状

1.1 辽宁两融发展基础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体系完备、门类齐全、底蕴雄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科技攻关能力、技术工人储备优势显著,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势和数据资源优势明显。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2748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实现营业收入7811.5亿元,同比增长0.9%,占规上工业的26.7%。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省装备的20%。在汽车及零部件、重大成套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50余个中科院在辽国家级创新平台、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了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

1.2 辽宁两融发展现状

辽宁拥有丰富的推进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场景资源。辽宁最早在全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工业门类齐全,曾创造过1000多个“全国第一”,填补了大量产业空白,树立过很多行业标杆。辽宁战略性产业集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产业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能够生产大批“国之重器”,有很多亟待插上“智慧翅膀”转型升级的企业,具有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从企业生产工艺到生产流程,每个环节都能培育出典型的应用场景。建设数字辽宁、智能制造所需的人才存量和科教资源丰富,辽宁是人才大省,人才存量多。

2 辽宁两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1 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

目前,辽宁省两融发展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本地配套能力水平不足、创新成果转化不足、产业基础能力弱、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存在断点堵点、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低等发展短板。针对优势与短板,辽宁省提出,要坚持以智赋能、以“软服务”加持“硬装备”,以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为突破口,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在战略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领域,辽宁省将积极引导企业深耕创新能力、拓展生产规模、增强本地配套。到2025年,航空装备产业发展规模实现年产值120亿元,通用飞机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船舶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船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50%以上;数控机床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8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55%;集成电路装备营业收入超过800亿元,省内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率不低于25%;能源装备营业收入达到1250亿元,建成国家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基地。

2.2 推进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5%和51.81%。工业互联网工作起步早、推进快,在工信部确定的国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名录中,辽宁上榜数占总量的1/10,沈阳机床、东软医疗等9家企业承担的项目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8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计划。目前,辽宁工业上“云”企业7000多家,联网设备超万台,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项目带动示范效应显著。

2.3 通过“三次赋能”完善引领产业

一是加大5G等新基建投资。尽快在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建成畅通、高效的网络设施,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打好基础,为结构升级赋能。新基建一方面要通过网络铺设、区域预留、平台搭建、中心建设等,打造一张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高速公路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解决方案、数据分析、云计算、新模式应用等为代表的“软件支撑”。二是利用完善的5G等通信基础设施为智能科技产业赋能。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运维服务等各环节的融合应用。三是用智能科技产业为传统优势产业赋能。促进特色应用场景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数字工厂、云上生态、智慧供应链等新业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

重点围绕“三篇大文章”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以“智”赋能促进“老字号”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辽宁正在建设的100个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标杆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冶金、石化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带动产业链向高端演进,积极搭建全省供应链云商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快速响应的市场需求服务。大力培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本地供应商,支持企业开发高端工业制造软件,着力为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3 结束语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作,把“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作为“十四五”时期和未来15年远景规划的重要目标,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省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聚焦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动1万户工业企业上“云”;重点培育10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园区,推进鞍钢、恒力石化、抚顺新钢铁、沈阳鼓风机等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运营成本不断降低。“十四五”时期,辽宁将大力推进数字项目建设,用数字驱动创新,持续激发制造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阳清.“AI+”下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时代金融,2023(2).

[2]邓洲.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难点及政策建议[J].电器工业,2022(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