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是中医制药技术,具体指的是以药物药性及中医论证为依据,采取特殊的方法对药汤或药片进行加工处理。中药物在经过炮制后能够有效提升药物纯洁度,与此同时,能够使其存在的毒性得以降低,最终达到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许多医学专家对中药炮制进行概括总结,明确提出中药炮制能够提升药物治疗效果,但如在要炮制过程中出现错误,将会限制有效的发挥,如炮制方法过格也将致使药效丧失。一直以来,中药炮制方法以盐制、酒制、醋制、姜制为主。盐制能够为药物的坚软提供保障,醋制能够收敛药效,姜制能够将药物效果完全发挥,酒制能够提升药效。为了对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做出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某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治疗的180例中药治疗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有90例患者。对照组(43例男、47例女),患者年龄区间23-62岁,平均值(41.53±6.12)岁,观察组(44例男、46例女),患者年龄区间22-61岁,平均值(41.11±6.35)岁。P>0.05,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服用未经炮制的药物进行治疗。
1.2.2观察组:医护人员以观察组患者病情类型及用药特性为依据对其服用的药物进行炮制处理。主要炮制方法为焙、烘、煮、灸、蒸、炒等。药物炮制结束后,医护人将具体用药方法告知患者。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时长为2个月。
1.3评价指标
在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医护人员将其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机率进行对比。患者病情痊愈且用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为显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用药期间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为有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为无效治疗。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90x100%。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本文分组数据,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时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95.55%),P<0.05,(83.33<95.5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1表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机率对比
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5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5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不良反应、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机率为(22.22%),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机率为(4.44%),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机率对比3、讨论
中药是当前部分疾病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不光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还能够减轻药物副作用。中药炮制指的是合理改变中药组成部分及作用,从而降低其存在的毒性,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并将药效发挥最大化。中药经炮制后,不光能够使药效得以提升,还会将中药中的部分成分溶解,从而提升其生物利用度,与此同时,中药经过净置处理能够提升用药准确度,降低药物拮抗作用。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或患者直接服用将会损害肌体器官,经过针对性炮制后会降低药物毒性,减少对机体的损伤。根据此次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95.55%),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机率分别为(22.22%)、(4.44%),P<0.05。
综上所述,中药经炮制后能够提升治疗效率,并且对中药中的成分含量进行合理调整,达到改善药性的作用,并降低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机率,从而为患者用药期间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虹平.中药炮制对中药质量及药效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1):177-178.
[2]余学堂.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4):114-116.
[3]王成强.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0):114,127.
作者简介:梁杏梅(1995-3)女,汉族,云南大理人,本科。就职于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中药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