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地理是初中教学的一项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理知识不仅是生活常识,也关系到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课程的学习。地理知识本身十分有趣,但是内容较为繁琐,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所以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高效开展教学。
一、采取角色扮演,加深印象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增加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简述我国南北方之间的差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人们不同生活习惯的原因。比如说,南方人多爱吃大米,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种植水稻为主,而北方种植小麦为主造成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受气候的影响很大,再比如说南方由于降水频繁,气候炎热,所以人们大多喜欢游泳,天天洗澡;而在北方地区,受降水和储水量的影响,人们的游泳、洗澡活动则少了许多。
此外,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查询相关的地理知识。再比如说让学生们扮演生活中的导游,为同学们解答旅游环境中的地理问题,通过这种同学间相互交流,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地理内容,可以巩固学到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进行交流沟通,激发同学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地理的实用性。
二、加强素材整合,培育学生地理生活化意识
加强素材整合,首先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整合好素材,在实施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将这些生活化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对地理课堂的热爱。例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这一课时,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地图作为教学道具向学生介绍相关地理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加大教学素材的收集,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展示,采取动静结合的形式,将我国地大物博的丰富资源,以及南北地形地貌、气候变化进行展示,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讲解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化石标本原型进行授课,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之后的废墟图片,并在此进行设问,地震形成的原因?进入板块运动课程的讲授。之后向同学们展示世界六大板块图,带领学生进行识图,认识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以及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然后结合本课程开始播放地震画面,引导学生对板块运动所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地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同时说明板块运动不仅能够形成地震,海洋、裂谷、山脉等都是由于板块运动形成的。通过播放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板块运动形式的掌握,形成直观的思维,海洋和峡谷是由板块的张裂形成的,而山脉则是由板块的碰撞形成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板块运动现象,以及板块运动与地理事物间的关系。同时以视频播放的形式,更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将晦涩的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果的实施。
三、设置贴近生活的地理游戏
初中地理知识大多还是停留在认知的层次上。对于国家地理,学生在了解我国的风情地貌,民俗习惯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简单抢答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记忆。通过设置课堂抢答游戏,既可以巩固教学效果,也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互动。具体开展游戏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1)教师可以指出地图上的某一个较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或者城市,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个省份;2)让学生回答这个省份的省会城市是哪里,简单描述它的居住人口,人们的民族分布,生活习惯。3)回答它的相邻省份有哪些,代表性建筑有哪些;4)让学生思考,如果选择旅游,可以选择临近的那些城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通过开展一些系统化的教学问答,可以让学生对于分片的地理区域整体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在记忆相关知识时,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并且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去学习,符合初中生学习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加大生活化教学原型的利用,将现实生活中需要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的问题搬到课堂上,促进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提高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水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名为“节约水资源,从我做起”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各地区的水资源状态,了解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纪录片,观看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在我国缺水地区,人们连日常的生活用水都保障不了,使学生切实感受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现状。教师还可以网络搜集资料、素材,展示植物缺水、动物缺水的状态,进而引出本文的核心思想——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世界万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力度,保护好水资源。
结论: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养成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变得更加轻松。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也能大大促进教师的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肖宇.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12).
[2]李晓青.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
[3]任聪.浅析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J].青年科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