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瘟疫多发,在与瘟疫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吴鞠通把以往的经验整理成《温病条辩》一书。书里面内容详尽,论述严谨,一直是中医治疗瘟疫类疾病的主要参考书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瘟疫类疾病大大减少,平时中医医生很少遇到类似疾病,慢慢的已经很少有人去研究了。本文只能从理论角度试行做一个分析,以供临床一线医生参考。
首先把风寒致病剔除出去,风寒以感寒为主,症状不符合,这个伤寒里面讲了很多了,此处不再赘述。
温病里面病名很复杂,命名方式也不一样,其中温病条辩里的相对系统以及全面。可分为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伏暑,温虐,湿温,秋燥,冬温,共有十个。下面我们用排除法,逐渐推导出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医属性。
先看温虐[1],主要症状:骨节烦疼,时呕,但热不寒或寒热时做;内经则说是先热后寒。温虐首先是是疟疾的一种,本次疾病已经明确不是疟原虫所致,症状也对不上,可以排除。
温毒,这一个也可以快速排除了,因为这个疾病初期即有红肿热痛、甚至斑疹出血的表现,这种才能够称之为“毒”。本次新型肺炎,到了重症的末期才有出血表现,故可以排除。
暑温[2],一般认为发生在夏至到立秋之间,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见高热、多汗、口渴喜饮、面红、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为其主要特点。症状对不上,可以排除。
伏暑,症状为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症状如同暑温,只不过发病时间超过了立秋之后,才叫伏暑,这个同样可以排除。
瘟疫,感受疫疠之邪,相互传染的一种温病。这个很符合,可惜这个是把所有具有烈性传染性的温病都笼统的概况进来了,没有说感受的疫疠之邪到底是什么性质。虽然有了一个名称,但是于临床没有什么帮助,只可作为一个大的分类存在了。
冬温、风温,这2个是放在一起讨论的。风温[3]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因春季阳气升发,温暖多风,最易形成风热病邪,若此时起居不慎、寒暖失调,使外邪侵入则发为风温。这两个有传染的可能,暂不排除。
温热,是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它的发症状类似于风温,只是原因有点特殊,本来是受寒,结果症状类似温病,又因发在春天,又称春温。这就导致风温、春温、冬温其实发病特点类似,疾病传变规律类似,所以《温病条辩》中把他们合在一起进行治疗,为了下面分析方便,我也把它们放在一起吧,以风温代替它们。
现在轻松多了,主要还剩下三类了,一个是风温代表的三个,还有就是秋燥与湿温。下面在分析就看看哪一个症状更符合。因为缺少舌脉证据,只能从新冠状病毒的症状及发病规律来分析了,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下面的这三个与新冠状病毒的症状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另起一篇进行论述。
新冠状病毒初起时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 1 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上面这一段是从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节选出来的,可靠性应该是很高的。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进行分析。
首先说发热。风寒证也有发热,但是这次发病发热,无明显恶寒,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这个基本可以把外感风寒排除掉了。同时这种类似风寒的症状,在温病条辨的秋燥论里有详细的解释,是因肺气收敛,导致卫表不固,出现的畏寒。风热、湿温、秋燥都有发热,发热症状各不相同。
风温发热出现发热的症状早,起病快、甚至感而即发,发热重、恶寒较轻、口干口渴,体温较高,退热也比较快。症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热型与临床表现不符合。
湿温发热初起身热不扬,头身疼痛,体温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续3~4周,汗出而热不解(呈稽留热),或午后热甚(呈弛张热)。这个身热不扬,指患者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的一种症状,可见身热稽留而热象不剧,或医生初扪病者体表不觉热甚,久则感到热盛灼手的表现。这个与新型冠状病毒的热型较符合,需要高度怀疑是湿邪致病可能。
那么秋燥呢,秋燥比较复杂,主要分为凉燥及温燥,症状上有差别,病机则相同。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类似感受风寒。凉燥症状较风寒轻,可无发热,即使发热也不高。秋燥之偏于热者为温燥。可发高热,心烦,眼鼻喉干燥明显。燥邪毕竟不是热邪,因此多数不会出现类似白虎汤证的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的表现,发热应该不会太过剧烈。同时燥邪收敛肃降,影响宗气生成、影响水液代谢,导致阳气不足、寒湿内生,此时发热症状类似湿温,因此秋燥也要高度警惕。
从热型看,湿邪、秋燥都符合,风热不符合。
再看第二个症状,乏力。这个症状无明显的特征性,人一旦生病,大部分会出现乏力症状。风温初起,热比较重,风热为阳邪,伤气的症状出现的比较晚,从这一点看,符合度也就差一些。湿邪致病,乏力明显,主要以头、四肢及躯体困重为主,甚至是头重如裹,肢体沉重难以转侧。湿邪导致的乏力,特征太过明显,得病即可出现,反而与此次疾病不太相符。燥邪致病,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这就导致燥邪容易出现气短的症状,乏力比较轻,出现的时间也偏晚。
从乏力看,湿邪不太符合,因为湿邪的困重特征太过明显,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度不高。燥邪符合度较高。
再看第三个特征:干咳。这个我们把咳嗽的病机都分析一下。
风热犯肺[4]: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痰粘稠或稠黄。
湿热犯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黄或黄白夹杂,不易咯出。
寒湿犯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量很多,痰液清稀,色白,容易咯出。
凉燥范肺:咽干、咽痒、干咳,无痰或痰少,痰液清稀。
温燥犯肺:干咳,无痰或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
经比较可以发现,从咳嗽症状来看,燥邪致病可能性最大,风热也有可能,湿邪不符合。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本身属于燥邪的可能性最大。从临床症状来看,可能有凉燥和温燥同时并存。也不排除由燥而化热,导致凉燥变为温燥;或者温燥过用寒凉,导致温燥症状类似凉燥。本文仅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具体辨证分型还是由直接面对病人的临床医生决定。
参考文献
[1] [2]朱进忠老先生中医感悟经典-温病条辨 [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05-107
[3]风温论治流感,因地、因人、因时《流行性感冒2018诊疗方案》中医解读[J].李杰.中医药2018.42-43
[4]中医内科学教材书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第十版 张伯礼,吴勉华主编[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