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急需培养适应不同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的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是“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着重论述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构建“人工智能+”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必要性,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建立学科交叉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培养出来的跨领域人才的比重也比较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学科交叉教学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迫切需要推进我国各大院校建设多个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并探索出一条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新兴的跨学科研究的需求
人工智能能够与多个学科紧密结合,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智能科学方法与技术。基地的建立,能够为多个领域的交叉领域进行融合创造条件,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平台。这有助于推动新兴的交叉学科迅速发展,推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进一步改善大学的学科架构。
(二)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新兴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该研究基地的建设将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多学科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人工智能+”是我国经济建设尤其是支柱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一项关键交叉学科,其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工学结合”和“学以致用”是“交叉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学生的交叉应用能力不能只靠某一门课程或一门理论课就能达到,必须建立跨专业、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行业的科技创新大潮中来,并在实践中寻找到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四)切实加强实用技能的需求
由于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仅靠学校自身是很难实现工业应用的。大学可以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们所学到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学科交叉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的目的
本项目旨在构建“人工智能+”环境下,以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核心,将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以协作企业作为创新实践的平台,探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构建学科交叉的创新点,培养多个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人才。利用创新实践基地,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科学研究水平,并将其进行跨领域的思考,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到新兴的人工智能行业中去,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率,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三、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一)实践基地的运作机制
该基地按照学校和企业有关的管理体制进行运作,由院长负责制,对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同时,还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执行小组,对研究生岗位实践工作进行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的进程中,双方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保证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的发放等各环节都要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在学术研究、教育培训、产品开发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协调。
(二)师资队伍建设
该基地以多学科合作建设为基础,建设由工程、人文、社科等相关学科和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导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合作企业聘请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培训。要优化师资结构,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并持续扩充师资队伍,注意后备力量的培养。
(三)营造基地的物质基础
在研究条件的建设上,要按照各个专业的需要,改进实验和教学的条件,增加资金的投入,购买先进的和配套的仪器,打造一个最好的实习基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自的优点,提高其利用率,实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要有专人负责。
(四)跨学科的培训
为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多元化的科研奖励制度,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创新;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参观学习,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该基地采取“双导师制”模式,即由大学的导师担任主要指导教师,负责课堂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而合作者的导师则为副指导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研究生教育是由大学各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的。校企双方需要开展经常性的协作、交互,以实用与利益为动力,引导学生到企业实习。鼓励学生从自身的兴趣、行业需求出发,突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多学科、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是“人工智能+”时代对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本课题拟对研究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目标的分析,从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人才交叉培养对策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大学学科交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国胤,瞿中,赵显莲.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科学,2020,47(04):1-5.
[2]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S].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