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落实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改善乡村民生”、“如何缩短城乡差距”、“如何建设美丽乡村”等问题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来看,乡土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可行措施,且具有高度的实践灵活性与价值综合性。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保护的实践策略
乡土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资源。要想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充分打造乡村环境的宜居氛围与独特魅力,就必须要做好乡土文化的保护工作。具体来讲,可采取如下实践策略:
(一)着力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乡土文化认同感
认同文化是保留文化、保护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土文化保护工作时,这种认同感应是“内外兼有”的。一方面,要面向乡村地区的原住居民做好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了解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在文化多样性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建设等方面的现实价值。例如,以保护某村茶文化为前提,可实施茶文化教育、茶产品开发、茶旅游经营等多种产业活动,从而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整活当地社会氛围、完善当地设施配置。在获知这些宣传内容后,村民能够对本土文化产生充分的价值认同感,进而积极参与、配合乡土文化保护工作。这样一来,在乡村地区村民群众广泛支持的背景下,乡土文化保护工作势必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面向乡村地区外部环境做好乡土文化的宣传推广,具体方式可选广告宣传、网络宣传、讲座宣传、策展宣传等。通过有效的外部宣传,不仅能使更多人对乡土文化形成积极认知与主观认同,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挖掘潜在受众,同时也能实现乡土文化相关爱好者、关注者、从业者的吸引与聚拢,从而为乡土文化保护提供更优、更多的人才与资源支持[1]。
(二)全面实现资源优化,提高乡土文化延续性
乡土文化的保护不仅在于保留,更在于传承。如果没有丰富的传承资源作为支持,乡土文化终将走向衰落甚至灭绝。所以,必须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支持机制,确保乡土文化具备高水平的延续力与活力。首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乡村年轻人选择进城工作生活,继而导致乡土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对此,需要及时采取发布返乡优惠政策、推行“乡村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建立乡村文化培训机构等手段,将乡村年轻人“引回来”或将乡村文化教育“带出去”。这样一来,可从根本上解决乡土文化缺少传承主体的问题。其次,环境既是形成特色文化的场域条件,也是凸显文化氛围、展示文化风貌的主要载体。所以,面对乡村公共环境及民房建筑日益现代化、同质化问题,相关部门应组织专项工作团队围绕特色文化风格进行图纸设计与方案规划,并据此帮助乡村地区完成建筑修缮与环境改造工作。这样一来,既能满足村民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的现实需求,也能为乡土文化的延续传承夯实环境资源基础。最后,相关部门还需提供文化政策资源支持,协调乡村地区做好特色节庆活动、传统工艺交流等文化建设工作。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行路径
(一)找准旅游开发定位
旅游产业建设活动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大规模的特点,并且会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必须要摒弃盲目性、随意性,严格做到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以免因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开发效果不理想。具体来讲,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实际条件作为基础,这既有助于实现特色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避免旅游活动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产生冲突。例如,若乡村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便可将“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开发定位,注重在旅游品牌打造、旅游项目设计等方面凸显民族性、文化性。同样的,若乡村地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则可将“生态康养+观光旅游”作为开发定位。若乡村地区农业繁荣、民风淳朴,则可将“农家乐体验式旅游”作为开发定位[2]。
(二)合理利用特色资源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衍生性,部分文化甚至伴随着乡村社会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时,相关人员应做好乡村地区可用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合理筛选,在统筹分析可行性、文化性、独特性、盈利性等多种属性的基础上,实现特色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若乡村地区保有瀑布、峡谷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条件,便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搭设观光廊道、观景台等,从而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观光旅游资源。若乡村地区保有长期的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传承,则可将相关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改编为舞台表演作品,或将相关传说场景、英雄形象作为旅游周边产品的设计原型。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带给游客以新奇的文化体验,也能以旅游活动为媒介,促成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除此之外,乡村地区的节庆风俗、特色饮食、民族服饰、传统工艺、特色体育、音乐艺术等均可作为特色资源,为乡村旅游开发乃至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动能支持。例如,广西乡村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以音乐、瑜伽、农耕等特色资源为依托,打造出了“热带风情丛林冥想”、“梯田瑜伽”、“五谷满食”等多种旅游项目,使城市游客充分感受到了返璞归真般的独特体验。从开发效益来看,这类旅游项目既推动了广西乡村地区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现阶段品质化、人性化、高层次的旅游市场建设需求[3]。
(三)积极实现产业联动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已有经验来看,旅游经济、旅游产业具有极强的联动性与带动性,当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实现繁荣发展,同区域的餐饮、住宿、生产、文化等产业通常都会受到积极影响。所以,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时,应注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联动,并力求达到“1+1大于2”的理想效果。例如,可将乡村旅游与传统林果蔬菜种植业相结合,开发“果蔬采摘体验游”、“果蔬知识科普游”等主题的特色活动,并将优质果蔬产品以景区现场散卖、礼盒包装售卖等方式进行销售。这样一来,既能促成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品类丰富,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与体验,也能解决乡村地区果蔬种植业的销路问题。再如,广西梧州地区近年来致力于开展以“旅游+民宿”为核心的产业联动,并在万圣和农家乐、四知堂、水韵瑶寨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实践中收获了可观效益。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开发势必为乡村地区带来大量外来游客,从而形成规模庞大、持续稳定的住宿需求,为民宿产业提供生存基础。另一方面,优质民宿也能够为游客提供舒适且富有地方特色的休息环境,从而对旅游产业形成积极的反作用[4]。
结论:综上所述,乡土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都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保证两者的落实质量均对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经济稳定发展大有裨益。在具体实践时,需要严格保证科学性和适度性,以乡村地区的自然、人文条件作为基础,全面做好乡土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旅游规划定位、多产业联动等工作,以确保最大化地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赋能。
参考文献:
[1]夷友勇.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9):177-179.
[2]黄戈,吴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J].文化产业,2022(21):139-141.
[3]文如意.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5):38-39.
[4]邝丽茵,李琳,蓝小江.乡村振兴背景下梧州乡村民宿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2(1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