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因为自身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重视,在医学的研究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医药事业良好的发展下,医药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中医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凸显出了更高的价值。不过有些人在对中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认为中药不仅治疗效果好而且是绝对安全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重要的毒性是较大的。针对以上对中药的认知事实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在对中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其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会使得中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本文将会对中药毒副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预防策略。
1中药毒副作用的产生原因
1.1误服或者混用
中药具有种类多、来源范围广且成分复杂的特点,例如同一科属的药用植物,在临床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而名称一样的中药却很可能是一种药用植物,在外形上十分接近的植物在种类上却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些特点都有可能会导致在对中药进行服用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以经常会见到的药材关木通来讲,该药才在外形上和木通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小的,很难对这两种药材进行区分,因此在临床上对这两种药物进行服用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误服的现象,使用者因此很可能会出现中毒的情况。
1.2采摘的季节
一般情况下,在对中药进行采摘时对季节提出了硬性的要求,不同的中药的对采摘季节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便是统相同的药材如果分别在不同的季节进行采摘时,其毒性的含量也是具有一定差距的。这里以照山白进行举例,该中药在临床上主要作用是止咳平喘,对该药物进行采摘的时间是在每年的3月份,在这一时期进行采摘时其总黄酮可以达到2%左右,而此时的毒性成分则可以达到0.03%左右。不过如果将药物采摘的时间定在8月份,其黄酮的含量则会降到1%左右,其毒性会达到0.065%,如果使用这一时期采摘下来的药物就会增大毒性风险。因此,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的时间对其进行采摘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对于药物在什么时间进行采摘进行研究十分重要的。
1.3管理不规范
中药的来源范围是非常广的,同一种中药在不同地域中所发挥的药效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中药所具有的这个特点导致中药和化学药皮之间的差距较大,无法对其进行精准的计量管理,有些时候还会出现同一个区域中的中药药物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治疗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药物出现毒副作用。除了该因素外,药物是否会出现毒副作用还会受到产地差异、品种差异、中药的采集、加工等因素的影响,甚至在对中药进行种植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用量不同也会导致中药出现毒副作用。
1.4炮制方法
炮制作为中医学中一项古老的中药材加工技巧,其与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性存在密切关联。只有经过正确炮制的中药材,才能在保证自身药效的基础上,降低中药毒性。在具体的炮制工作中,针对部分含有毒性的药物,往往需要经由炮制这一方式减少或者除去其中的有害成分。比如半夏本身具有较强的毒性,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炮制之后,被制成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其毒性会随之大大减弱。通常情况下所用炮制方式的不同,使得中药材本身的毒性也会存在差异。
1.5用法用量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味中药对于主治疾病所发挥的功效,与药物使用方法以及使用剂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为了保证药物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中药在不同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特定的用量范围。如果低于最小使用剂量标准,则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价值;但是如果超过最大使用剂量标准,则会加大中药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比如药典中关于苦杏仁的记载,其中对于用法用量作出了详细的说明,药物使用剂量范围为4.5~9 g。
2中药毒副作用的药理分析
2.1生物碱类药物
生物碱类中药包括麻黄、曼陀罗以及川乌等,由于其本身含有一定剂量的含氮类有机化合物,容易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损伤,严重时会在抑制(或兴奋)中枢神经的同时,诱发心脏功能异常,甚至导致重要脏器的衰竭。
2.2苷类药物
常见的苷类药物包括强心苷类、含氰苷类、含皂苷类以及黄酮苷等。其中强心苷类包括八角枫、洋地黄等。此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小剂量可以起到强化心肌的作用,但是大剂量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含氰苷类药包括白果、银杏酚等,其有效成分在分解之后会产生氢氯酸,从而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含皂苷类包括商陆、木通等,其毒副作用一般表现为对局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会对脏器产生损伤。黄酮苷药物包括广豆根和芫花等,在刺激机体胃肠道的基础上,导致肝脏受损。
2.3含毒蛋白类药物
典型的含毒蛋白类药物包括大麻仁和望江南子等,在使用后容易诱发患者出现呕血或者血尿等反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惊厥。
3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
3.1严格考证种类、采摘以及地域
对所用中药的种类、采摘以及地域进行严格的考证,是有效避免由于中药混用、误用引发毒性反应的关键措施。《中国药典》中相关内容提示,对中药品名进行考证,需要按照“一种药物对应单一的药名,一个药名对应单一的药物”原则进行。同时,要求对中药的采摘季节进行严格的控制,禁止在毒性含量较高的季节采摘药物。
3.2选用正确的炮制工艺
在对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选择时,需要对药物的使用目的进行分析,加强对药物中炮制品和非炮制品的管理工作,在对不同炮制品毒性进行测验时可以对化学分析法进行灵活的使用,毒性强弱程度被确定后可以供给药物临床使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3.3掌握饮食禁忌
中药在与一些特殊的食品一同服用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患者在服用地黄、何首乌等药品时,同时食用萝卜、葱、姜、蒜等食品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在患者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通过健康宣教等方法,叮嘱患者不要摄入刺激性或辛辣食物。
4小结
综上所述,具体来讲中药的毒副作用指的是当人对中药进行服用后,其体内的机体细胞、组织和旗杆会受到中药中有毒物质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对人体机能、生理功能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对机体的生理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为了保证对药物进行使用时不会受到药物毒副作用的伤害,对中药的种类、采摘、地域以及炮制工艺的选择进行严格的考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必须要保证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对中药的使用方法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使得中药毒副作用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艳伟. 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11期):141-141.
[2] 丁靖. 中药毒副作用的预防对策及药理研究[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v.6(19):191+193.
[3] 邹清波, 王丽红. 中药毒副作用的药理分析及预防策略[J]. 中国健康月刊, 2011, 030(005):P.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