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目前对于肛肠疾病的治疗多使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虽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会对患者的生理组织结构造成一定的损害,且术后疼痛较为严重。基于此,本次实验将分析对肛肠病术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改善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因肛肠疾病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92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6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符合入组标准。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为(49.36±2.7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48.17±2.53)岁;按照疾病类型分类,其中肛裂19例、肛瘘14例、肛周脓肿27例、混合痔3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结果无影响,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模式,即包括了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则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中药熏洗:在患者术后,每天晚上使用中药进行创口的熏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伤口的恢复。中药汤剂中主要是包含了当归、苦参、大黄、虎杖、薄荷、鱼腥草、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作用。在开始熏洗前,需要向患者讲解熏洗的目的、方式和注意事项,获取患者的配合,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
(2)针刺护理:针刺护理属于当前临床理疗措施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对患者的承山穴、双侧白环俞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每天针刺1次,每次针刺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为宜。
(3)膳食干预:由于术后伤口疼痛也会对患者的食欲造成影响,且由于手术部位处在肛肠部,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现象,甚至是出现机体营养不良的现象[1]。因此,在进行术后临床护理时,需要注重对患者的膳食干预,在了解患者的饮食喜好基础上,结合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膳食方案。同时,可以指导患者每天服用一杯蜂蜜水,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避免患者术后出现便秘而对伤口造成再次损伤。
1.3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为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处理均使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以(分)和(%)表示为计数资料,当(P<0.05),表示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表 1 护理前、后疼痛评分对比(分)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7.31±1.15)分,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7.16±1.37)分;护理后,接受常规护理联合中医护理技术的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2.53±0.75)分,接受常规术后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为(5.47±1.53)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46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1例、满意17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为82.60%;观察组46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1例、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7.8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在肛肠疾病手术后会造成较严重的疼痛感,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压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对于肛肠病手术后出现疼痛症状的患者,可以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添加中医护理技术,即包括了中药熏洗、针刺护理、膳食干预等措施,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精神压力,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根据本次实验可知,与护理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更佳,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外,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为97.82%,对照组为82.6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
由此可知,对于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在术后实施常规护理结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传刚.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病术后疼痛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0):149-150.
[2]赵珑娟.中医护理技术对肛肠病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J].大医生,2017,2(0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