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将患者体内血液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达到改善患者水电解质不平衡、酸碱不平衡的症状,达到血液净化的效果。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机体免疫能力较差,加大血液透析难度,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血液净化中心属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病房,其患者多为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疾病情况,血液净化中心部分技术被限制后,导致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阶段存在风险,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在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分析其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76例血液净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实验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1.1±5.1)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5.6±4.5)岁,对比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诊断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2)患者意识正常;(3)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及语言障碍患者;(2)患者肾脏功能受损;(3)患者不遵医嘱,并中途退出实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给予心理指导,干预患者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和饮水量,保护患者血管通路畅通。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渗漏、血肿等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状态及血压变化;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根据规章制度,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通过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加强预防意外情况发生。定期开展小组组织会议,护理人员通过加强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并总结以往案例中存在的风险,为患者制定突发事件紧急预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熟知程度,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预防风险的意识。
(2)长期透析的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和悲观等负面情绪,部分患者不了解其疾病知识,并对护理质量存在怀疑心理,加上护理人员未注意到患者护理期间发生的风险事项,增加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在透析过程中,与患者之间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进一步加强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效果。
(3)医院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风险管理培训,主要为了提高护理人员预测患者疾病上的风险及应急能力,进一提高护理人员护理专业技能,保证护理人员足够掌握透析器的运行方式及连续性操作。在护理人员开始工作之前,应进行严格培训,对于不合格的患者,不能入岗。
1.3疗效观察及评判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风险发生率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风险发生率结果[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n(%)]
3讨论
血液净化治疗主要借助半透膜原理控制患者病情,通过体外循环从患者体内抽取血液,以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和过量水分,进一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由于血液净化治疗属于高风险的治疗方式,因此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及护理能力要求更高。护理风险管理是在明确相关影响因素和风险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风险发生规律,运用风险控制技术,预测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加强其预防性管理。通过对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隐患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水平,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因素的认知,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疾病存在的风险。本文通过在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其风险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其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减低风险状况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萍,刘爽.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J].东方药膳,2019,(7):47.
[2]米爱红.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5):119.
[3]卢丹丹.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隐患及护理干预措施[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2):211.
[4]孙兆玲.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价值[J].健康必读,2018,(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