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大通乡土地理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灵活运用教材案例,凸显乡土地理
在《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章节的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大通县桥头镇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遇到的环境问题,通过德国鲁尔区成功的整改经验中来探讨,大通县今后如何利用煤炭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和鲁尔区鲜明的对照及大通县乡土地理的案例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日后的生活中对大通县环境保护的密切关注。
二、乡土地理材料能使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 “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列举了大家熟悉的桥头铝厂,让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桥头铝厂位于大通县的境内(第一层含义);厂前有宁张公路经过(第二层含义)。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来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 “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在讲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也可以联系本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三、乡土地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青藏高寒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当地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的观察来回忆,每年当地的河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青藏高寒气候”特点的印象。同样的,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当地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冬18点左右、夏19点左右),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四、乡土地理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中的实例较为典型、实用,但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那么效果较为明显。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 比如在讲旅游开发时,列举了宝库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老爷山风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举了宝库乡由于开发过程中管理不当,人为破坏严重,对大通的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除了让学生了解旅游开发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通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实在在的实例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五、强调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背记已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材中关于家乡的名称、数据、特征等地理要素,教师只需将其作为背景资料,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如果需要时如何去查找。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多角度、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农业区位条件”教学中,利用大通县土地利用图、气候图以及大通县水文水系图,综合分析评价大通县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今后大通县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如果经常设计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地图,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主动学习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六、编制乡土地理案例,研制好的案例分析框架
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切实显示出地理课教学的特色,对于推动地理课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乡土地理案例不够典型,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没有乡土地理案例,乡土地理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乡土地理案例,就没有有效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乡土地理案例时注意案例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答案的多元性编制出好的案例。并且,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教学的要求。
总之,在乡土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当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的教学目的,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1] 李桂芝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2] 杨斌.《高中地理课堂呼唤乡土地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3] 张海丽等.《基于新课标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探讨》[J].教育时空,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