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拥有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其数学能力和素养。在此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他们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广大中小学校已经得到普及,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在教学中探索一种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专业能力、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因素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课堂氛围沉闷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观念,因此在教学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地讲解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和秩序,就会导致小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发挥,课堂氛围自然比较沉闷。
(二)学生思维固化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授学生解答问题技巧时,往往都会为学生提供固定的解题套路,让他们在遇到相同问题或相似问题时运用模板进行解答,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思维固化,使他们形成了思维定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缺乏质疑精神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课堂中都会出现大部分学生不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是跟随少数说出答案的学生说出同样的答案,即使这个答案与自己的想法有很大出入,也不会提出质疑的现象。在这种“随大流”的模式中,学生逐渐丧失主动探究的能力,也失去了质疑精神,这对他们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有非常大的阻碍。
二、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科目,小学生年纪小,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困难,如果无法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就没办法形成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深入学习生活教育的理念,树立起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的意识,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活力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参与度,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已知经验和旧有知识,使学生能将教材中的内容与日常所见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消除他们面对数学的恐惧感,从而不断增强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都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并耐心指导,学生就能逐渐建立起生活学习法的观念,养成数学知识生活化的习惯。 比如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道具,与学生一起运用生活物品验证数学知识的正确性,从而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会逐渐养成数学思维,也会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中,不断提升他们的创新性,从而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营造活跃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能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积极发言的机会,而沉闷无趣的氛围则会压抑小学生的天性,使他们在教师的权威下产生固化思维。因此,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可以着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认为不合理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质疑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逐渐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提升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特点,将游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以讲故事、做游戏、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缓解数学知识抽象性带来的困难,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强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通过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氛围会变得越来越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三)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为了改善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发现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满足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阻碍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思考中增强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并将其应用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流程和方案,增强自主学习的规范性,从而让他们进一步揣摩和深化知识,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并慢慢发展为一个系统化的思维体系。
(四)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只有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学生才能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才会进一步寻求创新。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提升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入手,为他们构建问题情境,设置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问题中逐渐提升思考能力,并能在这种情境中构建结构清晰、层次丰富的数学问题体系。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根据重难点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培养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并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进行深入思考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为形成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非常关键的内容,教师应进一步深化对核心素养理念的理解,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竹青,史方剑.探析核心素养下对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82):89-90.
[2]张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3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