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
刘丽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丽君,. 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J]. 当代中医药,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18.
摘要: 现如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促使着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抗菌类药物作为当前临床医学领域应用较多的药物品种之一,其研发力度越来越大,有关抗菌类的中药也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总结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以及具体应用方式,旨在为同行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提供参考,让更多的医患人员了解中药抗菌性能,更好的用中药预防各种炎症疾病。
关键词: 抗菌类中药;药性;药理;炎症;黄芩
DOI:10.12721/ccn.2021.157118
基金资助: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中医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医中药出现在药品市场中,给人们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药品指导。特别是在各种抗生素类药物滥用问题不断加剧的新时期,抗生类重要逐渐被人们重视,这些药物与西药相比有着安全性好、副作用低且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优势。但是中药在临床中存在着不同搭配组方所发挥的药物功能也不尽相同,为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以及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一、抗菌中药概述

抗生素是当今临床诊疗领域常用药物之一,是主要的抗感染药物,有着起效快、抗菌作用强的特点。但是在近些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不少病菌因此而发生异变,各种病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给临床治疗开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合理利用,国家相关部门明确提出了抗生素药物必须由具备职业资格和处方权力的医师使用,这给安全使用抗生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抗菌类中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契机。中药在感染性疾病诊疗和预防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且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千金方》、《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以及《中华本草》等书籍中都记载了大量的抗菌类中药,其消炎、解热和抗感染效果突出,同时副作用小。

现如今,通过对中药药物研究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材在感染疾病中被广泛应用,且效果非常好,不仅避免了人体受到细菌侵害的影响,还大大提高了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但是中药自古以来有着君臣辅佐的说法,每一味中药在不同的药房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为此在抗菌中药的研发中需要详细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确保药物效果,提高药物抗菌功效。

二、常见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和临床应用

1黄芩

1.1药理药性

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又被称为山茶根,其性寒、味苦,具有解热、抗菌抗炎、保肝利胆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千层纸素、黄芩苷元、葡萄糖醛苷等黄酮类化全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多用于肺热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湿热黄疸、胎动不安等疾病治疗。

1.2临床应用

在肺热咳嗽治疗中,取黄芩、桔梗、连翘、大黄、焦栀子、北杏仁各10g,甘草5g,薄荷3g,用水煎煮,取汁服用。在湿热痢疾治疗中,取黄芩、滑石各10g,葛根20g,茯苓15g,白芍12g,甘草6g,白蔻仁3g,水煎煮后取汁服用;在细菌性痢疾治疗中,取黄芩9g,白芍、炙甘草各6g,大枣4枚,用水煎煮,取汁服用。在湿热黄疸治疗中,去黄芩、栀子、绵茵陈各12g,淡竹叶6g,水煎后取汁服用。在胎动不安治疗中,取炒黄芩10g,当归6g,白术12g,水煎后取汁服用。

2、大青叶和板蓝根

大青叶和板蓝根在当今中药中十分常见,特别是在流行性感冒、鼻塞、咳嗽等症状中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对细菌扩散有着良好的控制作用。在临床实际中,板蓝根和大青叶常用在抗病毒症状中,在人体生病的时候能够发挥一定的保护和抑制效果,减少病菌扩散的同时,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外界细菌感染和侵袭。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倡导完全掌握板蓝根和大青叶的药理药性,确保这两种药物的临床药效的更好发挥。

在当前临床中,板蓝根、大青叶对人体各种炎症、发热都有着很好的治疗功效,且能够增加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细菌毒素的扩散。但中药临床一直都倡导对症下药,为此在大青叶和板蓝根服用的时候,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患者症状合理用药,避免患者用药中出现病情加重以及身体不适的现象。临床上,板蓝根广泛应用于温病发斑、咽喉肿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肝炎以及乙型肝炎的治疗。比如说在治疗急性肝炎时,可用药方板蓝根30g、栀子10g、郁金10g、大枣10g、丹参10g以及贯众15g进行治疗。

3、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抗病毒、解热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抗病毒的作用,疏风散热之功效。在临床上,金银花常用来治疗急性咽炎、胆道感染、风热感冒以及急性扁桃体炎等,如治疗风热感冒时,可使用药方金银花30g、薄荷15g、牛蒡子15g、连翘30g、淡豆豉15g、芦根10g、桔梗15g、生甘草6g、淡竹叶10g以及荆芥12g进行治疗。

4、鱼腥草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鱼腥草的人药部位为全草,鱼腥草主要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菌抗炎的作用,它的味道不像金银花那样能够减少药物治疗带来的苦涩,但是同样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功效,在临床上常常被运用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肺肿脓和肺炎这几类疾病当中。鱼腥草不但可以作为药材使用,日常生活中也被作一道菜食用。鱼腥草的主要功效有治肺炎、疥癣、清热解毒、热痢、秃疮、水肿以及白带异常、淋病、痨疮、脱肛、肺脓疡、湿疹、疟疾和利尿消肿。在治疗肺脓疡中可以采用15g的桔梗、30g的鱼腥草用水煎好服用或者研成末冲水服用。还可以采取6g甘草、12g桔梗和50g鱼腥草一起水煎服用。如果被毒蛇咬伤也可以采取31.25g盐肤木根、31.5g飞扬草、15.6g黄仔叶根和62.5g鱼腥草用水煎好后在伤口处进行冲洗。患者体寒、有阴性外疡时禁止使用该药。

三、抗菌类中药临床应用中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菌类中药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只有对抗菌类中药给予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疾病治疗效果。根据清热药作用的原理,抗菌类中药大部分易伤脾胃,且味苦、性寒。因此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在用药的时候应辅以适量的健胃药物,对于阴虚患者,应辅以适量的养阴药,才能取得良好的祛邪效果。要合理使用抗菌类中药,医生就要加强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药物连用以及用药剂量的研究分析,并对组方原则、病体特征以及组方变化等给予高度重视,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运用的抗菌类中药,才能尽可能的减小抗菌类中药的副作用,降低患者出现耐药性的几率,从而使抗菌类中药更好的预防及治疗疾病。

四、结束语

总之,根据清热解毒的药物原理分析,大多数抗菌类中药都是性寒味苦、易伤脾胃的,因此在临床诊疗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患者脾胃状况,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在服用抗菌类中药的同时,还要服用强脾健胃的药物。因此,相关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菌类中药的时候,必须要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索和研究,在确保药物对症的同时,科学采用药物剂量,以期达到合理应用抗菌类中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昌月德,刘志东,殷晓英.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29卷23期,337-338页,2019.

[2]闵冬梅.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000(005):315.

[3]史明,孔德平.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006(022):47-47.

[4]周柳如,彭青.四种中药单体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J].2021(2011-6):34-3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