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学前特殊儿童一般是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儿童有显著差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学龄前儿童。对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肢体和其他障碍等类型。对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般指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提供保教服务。要求是应当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与保育、康复相结合实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可以提升特殊儿童发展质量,预防出现继发性障碍,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对于减少特殊儿童后续的特殊教育需要与社会依赖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在政策的实际执行落实过程中,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依旧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
1. 政策的缺失与落实不到位
目前并没有一份专门针对特殊儿童随班随园就读的条例或法规出台,特殊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机构的不兼容,使得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贯彻落实难度增加,且接纳特殊儿童必然使普通教育机构支出扩大,利益受损,政策缺少对接纳特殊儿童的普通教育机构的补贴部分,使得多数普通教育机构不愿意接纳特殊儿童或接纳意愿差。
2. 师资力量的过于薄弱
普通学前教育院校毕业的教师大多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学前师范教育中也少有涉及特殊儿童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短时间内培养大量具备特殊教育知识水平的教师难度大,师资缺口明显,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会使教学质量显著下降,特殊儿童即使随班就读也并不能获得显著效果。
3. 社会方面的认知偏见
社会公众出于刻板印象对于特殊儿童的认识存在偏见或排斥,会出现拒绝特殊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学习,或者认为资源理应优先倾向于普通儿童等情况,这就导致随园就读的特殊儿童甚至无法得到正常的、与普通儿童等同的教育资源。【2】社会舆论也存在对融合教育机构施压的情况,使得特殊儿童随园就读对于教育机构的压力增大。
4. 特殊儿童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
对于特殊教育儿童与教师都应确定一份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的社会公认的考核标准。由于当前的管理结构在工作鼓励机制方面的缺失,加之对特殊儿童的照顾与管理需要更多的精力与耐心,容易造成教师对特殊儿童忽视和冷漠的态度,使得特殊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阻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促进策略
1.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儿童互相关怀
在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是相互依存的,也正是社会这个群体的存在,使所有人都有了生活自信与前进方向。特殊儿童也需要融入群体当中,更好地生活,而他们的群体便是班级。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统一教育观念,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关注,注重于为特殊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班级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合作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特殊儿童能够在班级这个群体中获得认同感,而不再自卑,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玩耍和学习。特殊儿童所渴望的,并不是区别对待,反而是想要与其他孩子一样,共同参与班级的各类活动,教师应当带领其他学生积极展开与特殊儿童的交流沟通,引导儿童互相关怀,尊重爱护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共同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注重思想引导,积极解决特殊问题
教师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思想认知,注重对班级学生展开正确的思想引导。一些教师为了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直接要求其他学生主动关怀这些儿童,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让特殊儿童感受到班级关爱,但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认为自己不同于其他学生。在对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加以运用的时候,教师应当将正确的特殊教育思想普及给学生,即让学生感受到特殊学生与他们没有什么不同,愿意与特殊儿童交朋友,不会出现排斥现象。由于特殊需要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面临较多问题,因而教师还有必要通过思想教育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但不可以过多地进行教育,否则容易影响特殊学生的内心想法。【3】教师可以旁敲侧击地完成教育引导,如一些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自卑心理,在其他学生玩耍的时候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在一旁孤零零地待着。如果教师直接与他们沟通,不容易让他们产生认同,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只能被区别对待。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主动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并邀请他们参与到活动中。相比较而言,同龄儿童的关怀反而更容易让特殊需要儿童接受,也有助于特殊儿童找到自己的群体,获得成长自信。
3.主动联系家长,构筑校园家庭双重教育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家长以及班级同学属于主要的人际网络,家长和同学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殊需要儿童也是如此,虽然由于一些特殊问题有别于普通儿童,但依旧会受到家长和同学的影响。为此,教师在展开特殊教育的时候,还应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合作教育思想,努力构筑校园与家庭的双重健康引导教育框架。家长是儿童最亲近的人,相比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更加重视家长对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教育认知的欠缺,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的日常教育总是有所不足,使特殊儿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教师应当主动联系家长,与家长共同展开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正向行为训练。首先,教师应当创设多渠道的交流方式,如电话、微信群、家长会等,充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到特殊儿童的成长状况。其次,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家长需要将特殊儿童在家中的一些行为传递给教师,双方共同加以分析,了解特殊儿童的成状态,便于获得正确的解决办法。再次,由于特殊儿童非常看重同学对自己的印象,因而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特殊儿童能够融入集体中,感受班级的温暖,不再觉得孤独。最后,对于特殊儿童的不适当行为,教师应当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指导,让特殊儿童认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持续获得同学的鼓励和认可。
4.开展个别化教学和动态教学
目前,学前特殊教育宏观政策不少,但细节规划不足。建议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学前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有必要强调个别化教学,即设置弹性教学,一人一计划[。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专业鉴定,建立学前特殊儿童资料库,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获得适合的教育与支持。同时,加强幼儿园与特殊学校之间的交流,打破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界限。组织幼儿园教师与特殊学校教师之间的参观与交流,建立学前特殊教育合作群,加强教学改革,共同为学前特殊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学前特殊儿童服务
结语:总而言之,教师要能够对特殊儿童形成正确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管理,为特殊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当中,与其他儿童一起快乐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陈丹琳.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14.
[2]万慧颖.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李秀. 学前特殊儿童转衔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