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李红卫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红卫,. 小学生责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004.
摘要:
责任感,是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维持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仅能够对自己负责,也勇于担当对他人的责任。但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能自觉地维护自己房间卫生,却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能够爱惜自己的书,却随意破坏别人的书;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却在面对别人求助时不情不愿……
关键词: 责任担当培养实践探索
DOI:10.12721/ccn.2022.157004
基金资助:

前言:什么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孩子需要明白:“应该你做的事情,请你负责做到底。”只要孩子已经开始建立起一定的自我意识,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其责任意识。无非就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承担责任的范围越来越大而已。

一、讲述事例,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当教师直接以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内涵时,学生很难提高认识,真正地强化责任意识。而内容丰富的故事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学生也善于从故事中获得养分,促进自身道德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暗含责任意识的事例,引导学生在主人公身上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让学生以故事主人公为榜样,发展自身的责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信义兄弟”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责任的重要内涵。“信义兄弟”指的是孙水林、孙东林两兄弟,他们是工程承包商,在2010年的年关,哥哥孙水林为了在年前将工钱结给工人,返乡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而孙东林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在哥哥一家后事还未处理完的情况下,赶在春节前夕将工钱送到了工人的手中。兄弟二人都以自身行动阐述了“责任”的深刻内涵。在课堂上,教师将这一故事讲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从“信义兄弟”身上获得启发,从而将他们当作榜样,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为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仔细倾听故事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将故事的主人公当作学习的榜样,从而从主人公身上汲取责任意识的养分。

二、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

1.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关爱老人、孤儿活动师生一起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关怀老人,倾听老人的人生经历;到公益食堂为老人准备食材、装饭、送餐;为孤儿院小孩做礼品,与他们共同学习,分享或赠送他们一些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等。2.家长带领学生参加小区的服务活动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美食,看望社区里一些友善的邻居;与孩子一起救助小区的流浪动物,为它们搭建小屋,鼓励孩子用零花钱为动物购买口粮;也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参加其他公益活动,比如安全知识、学习垃圾分类、打扫公共区域等。3.学生与家长一起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生与家长可以一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对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践踏草坪、粗言秽语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与家长一起乘车礼让、遵守交通规则等。4.师生一起加入环保组织,参加环保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环保支援一起捡白色垃圾、废电池、打扫卫生等。让学生懂得爱护生活的社会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5.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的生态园学习耕种,亲手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者其他植物,了解光照、肥料、翻土等,仔细观察作物发芽、开发、结果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乐趣、学习知识,还能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提升自己的责任感。

在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在实践中能感受到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形成积极向上,勇于实践的思想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树立团结合作、感恩等意识,也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升社会主人公意识。 

三、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小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奉献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设置综合性的社会实践课程,增强学校同社会之间的联系,完善社会实践指导与跟踪评价机制,真正把社会实践落到实处。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六一儿童节的契机,组织同学们到福利院亲身感受社会上弱势儿童的生活,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珍惜父母给予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自己的父母和社会,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责任心。再如,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比如可以在路边捡拾垃圾,也可以让学生在手工课的时候制作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警示牌,张贴在公园等地方。在参与这些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而让学生明确爱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争做新时代的优秀小公民。

四、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他物的内在联系

相比于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他物负责如此之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孩子没有感受到他人、他物与自身的关系。因此,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培养责任感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孩子在生活中建立起自我与他人、他物的联结。具体来说,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我与那些看似“与我无关”的人或物实际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意识到,是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维持了我们的生活,是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滋养了人类的生生不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基础和能量。没有他人、没有自然、没有世界,也就没有我们自身。我们与他人、他物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正如鲁迅所言:“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因此,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保护环境等不仅是我们对他人、他物负责的表现,更是我们自身存续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为他人、他物负责也就意味着对自我负责。这样,在面对他人的需要时,或在与他物相处的过程中,责任的承担就不再是对自身自由的束缚,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成为一种由心生发的需要与动力,成为自我道德自由实现的条件。

五、培养小学生知耻而后勇的担当意识

现在的学生聪明活泼、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但个别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担当的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犯点诸如借同学钱物不按时归还、破坏广告宣传栏、随意停放共享单车、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尊重社会公德、私拿学校图书等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实则不然,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正直、善良、勇担责任等优秀品质。敢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弥补过错,不但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信任,增强自己的信心,更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更要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前人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校纪校规要求做的必须做,校纪校规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培养责任意识,特别是“知耻近乎勇”的担当意识。因此,对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只有家校携起手来,才能够培养出敢于开拓创新又勇于承担责任的新时代小学生。 

六、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立德树人,强化责任感

仪式教育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重情义、守信用、有责任感等,通过仪式教育让学生感受庄重的氛围,自觉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在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上,-年级小同学佩戴“我是小学生"胸牌,和高年级哥哥姐姐们手牵手走过入学门,增强"我是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全校开学典礼上,庄严的升旗仪式、校长亲切的致辞增强了学生新学期新征程、奋力起航的责任。此外,还有庄严的新队员入队仪式、每周-的升旗仪式、令人激动的颁奖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宪法晨读、教师节拜师礼等。这些常规性的仪式教育活动,均以学生为主角,学生通过自我展示,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各自的光彩,不仅增强了自豪感、自信心,也通过参与活动明确了奋斗目标,强化了责任担当。各式各样的仪式教育活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为国家长本领、增才干的责任意识,从而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为新时代好少年。

七、培养并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活教育就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和体验,逐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继而有能力了才能去帮助更多的人。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岁多的孩子自己吃东西,3岁多的孩子自己穿衣服开始,这些都是他在努力地向世界说:我可以!如果我们小看了孩子,不给他提供机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可能会顺从、听话,为大人省去很多麻烦,比如不用收拾撒了一地的米粒,不用洗脏兮兮的衣服,但另一种可能是,我们也看不到一个自信的、对自己有把握的孩子了。

八、家校联合,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不单单是教师一个人的任务,家长也 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也是如 此。所以,教师除了要在学校对学生讲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并 让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外,也要指导家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促使 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也可以主动地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 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在教师和父母的全方位 辅导下,真正实现责任意识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让家长意识到责任心培 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为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些场景, 使家长透过直观的画面认识到学生的责任缺失现象。随后,教师 为家长讲述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的危害,引起家长的重视。紧接 着,教师为家长讲述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科学方法,提高家长的教 育能力,让家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家庭生活 中,教师也要引导家长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向教师反馈情况,便于 教师与家长协商培养的方案,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稳定发展。 显然,教师建立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 外部成长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家长的监督引导下, 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

结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以生活中具体的事做抓手,该说道理的时候说道理,该使用家长权威的时候也要不惧怕使用权威。我想,只要这是一个正确的要求,以及只要父母本身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可以言传身教地示范给孩子看,每个孩子都会有最基本的向上、向善的需求,哪怕他暂时做得不完美,但他会知道这是一条正确的路。

参考文献:

[1]李海云,赵霄冉.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研究[J].中国德育,2021(03):30-33.

[2]汪炜.小学少先队员的责任感及其培养分析[J].中华少年,2019(33):85+8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