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采用的螺旋CT扫描技术是医院放射科常见的检查患者身体是否存在病灶的影像学手段之一,该技术分辨率与空间效果较好[1]。但使用低剂量还是常规剂量进行检查依旧是目前争议热点,部分研究认为低剂量CT因辐射剂量不足而难以获得高质量图像,导致难以判断患者病灶类型[2]。本文的肺部疾病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剂量螺旋CT与低剂量螺旋CT的检查,探究低剂量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差异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7.23--2020.10.30于我院确诊为肺部疾病的患者中选取35例,所有患者病历齐全且知晓本研究后同意同时接受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的检查。排除拒绝接受两次CT检查的患者及不适合接受放射性检查的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患者;排除最后未在医院接受活体检验或相关治疗的患者。患者年龄23岁-57岁,平均(39.55±6.45)岁。
1.2方法
所有肺部疾病患者均接受螺旋CT扫描技术对肺部病灶情况进行检查[3-4]。常规扫描时采用参数如下:电压值120KV,电流160mA,螺距与层厚分别为1.5mm与10mm,每周扫描时间2s;单次CT扫描剂量CTDIW加权指数为单次11.97mGy,后根据患者行病灶层面的低剂量扫描并保证电流为20mA,CTDIW下调为1.0mGy.最后将所有数据图像传送至图像工作站并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图像技师使用专业软件对获得图像进行处理。
1.3疗效观察和评价
1.3.1辐射剂量对比。
1.3.2图像质量评价[4]。对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提供的影像学图像的噪声值与腺体密度测定值进行评估,用于评价不同剂量的扫描效果。
1.3.3对两组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结果的病灶类型与活体检验结果做对比,对病灶定性诊断结果准确度进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分析,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指标(噪声值与腺体密度测定值)用(x̄±s),定性诊断结果准确度用(n,%),经t或卡方检验后,有差异是P<0.05。
2结果
2.1辐射剂量评价
低剂量螺旋CT与常规剂量螺旋CT的扫描辐射剂量分别为(67.56±6.32)mGy与(281.12±15.67)mGy,后者是前者的四倍多,且经过t检验存在差异(t=92.0156,P=0.0000)。
2.2图像质量评价
两组检测结果的图像噪声有差异(P<0.05),但腺体密度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图像质量指标比较(n=35,x̄±s)
2.3定性诊断结果准确度
采用低剂量和常规剂量CT对于存在密度不均、钙化、空洞及支气管气象等病灶给出的诊断结论相比较不存在P<0.05差异,两种方案的检查成功率均较高,见表2。
表2定性诊断结果准确度比较(n=35,%)
3讨论
螺旋CT技术发展使得其诊断疾病准确度正在提高。但螺旋CT与核磁共振、X线等影像学手段相比具有较高的辐射[5]。传统常规螺旋CT扫描的辐射剂量较大,有研究提出采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同样可获得较好的诊断结果。本文对此进行探究并发现低剂量螺旋CT的辐射剂量极低,约为常规剂量螺旋CT的四分之一,虽然两种检测方案获得的影像学图像噪声值有差异(P<0.05),但对腺体密度测定值的差异性不大(P>0.05)。对疑似肺部疾病患者行初次检查时可选择辐射剂量较低的低剂量螺旋CT,此种检查方式能够获得同常规剂量螺旋CT差异不大的同样具有较高诊断正确率的检测结果,如有必要,可再次使用常规剂量螺旋CT进行检查。
综上所述,对肺部疾病患者进行初步诊断时,优选选择低剂量螺旋CT能够在获得较好影像学图像同时减少辐射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张洪刚.对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002(008):35-85.
[2] 何鹏,刘学敏.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003(015):118-119.
[3] 张仪.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早期肺癌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002(001):97-98.
[4] 郭晓强,赵佳宝,刘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027(002):463-464.
沈广林.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004(00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