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需确保与时俱进并预见未来社会需求。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高标准,培养方式亟待调整。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单一学科知识已不足以应对复杂需求[1]。因此,借助电力特色院校的优势,探索交叉学科培养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资源,为交叉学科项目提供实用解决方案。这将有力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和交叉学科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在实施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时,应特别关注项目的多样性和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详细的项目分组,为研究生提供更大选择范围,使他们能基于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的课题。同时,强调项目的创新性和实效性,鼓励研究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研究质量。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合作能力,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项目攻关、交叉学科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2-3]。
2 构建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
构建人工智能、项目攻关、交叉学科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方向。这一体系的形成,不仅是对传统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的深化和拓展,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响应。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一批既精通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又具备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视野的高层次人才[4]。
如图2.1所示,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学科的实践过程。在这一培养体系中,人工智能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实践和创新的工具。通过系统的人工智能课程学习,研究生们能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算法模型和应用场景[5]。然而,单纯的理论学习远不能满足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需求。因此,该体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类人工智能竞赛、科研项目和企业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提升技能水平[6-7]。
交叉学科的融入则是这一培养体系的创新点[8]。在传统的学科划分中,各学科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和壁垒。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实际需求。因此,该体系鼓励研究生们打破学科界限,进行交叉学科学习和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或技术的融合。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大数据问题,涉及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生物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研究生们能够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因此,该体系鼓励研究生们打破学科界限,进行交叉学科学习和研究。
构建人工智能、项目攻关、交叉学科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体系的培养,将能够为社会输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将在推动技术发展和应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2.1人工智能领域内交叉学科实践过程
3 实例应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三位一体(人工智能、项目攻关、交叉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以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近年来,该学院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3.1 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培养研究生概况
3.1.1 交叉学科项目实践
在交叉学科项目实践方面,学院注重人工智能、项目攻关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各科研团队申请了一系列相关项目: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传统学科,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项目攻关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学院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的课程相结合,例如,课程涉及AI和生物医学基础,以及智能医疗系统的设计与评估。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将收集和处理生物医学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选择,构建并优化人工智能模型,最终设计和评估智能医疗诊断与治疗系统。这种融合性的项目实践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1.2 研究成果
在研究成果方面,该学院的研究生在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在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等领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专利。同时,研究生们还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1.3 导师团队
在导师团队建设方面,该学院注重选拔和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这些导师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还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他们与研究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工作。优秀的导师团队为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该学院通过构建三位一体(人工智能、项目攻关、交叉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在交叉学科项目实践、研究成果和导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一培养体系为研究生提供了全面、系统、前沿的培养环境,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周向军,李扬超,韩牧.人工智能在医学类学科中的交叉应用和创新[J].互联网周刊,2023(24):59-61.
[2]张永梅,马礼,段建勇等.计算机类交叉学科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33):100-102.
[3]祝新哲,赵宝全,孙连鹏等.人工智能与生态文明建设学科交叉教学实践与改革[J].高教学刊,2023,9(33):42-45.
[4]徐岚,吴杏英.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实践与交叉学科发展的格局构建——基于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交叉学科单位的分析[J].大学与学科,2023,4(03):21-40.
[5]Wu S ,Wang X,Liu J .Explor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Mutual Promotion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2023,9(4):
[6]Lv W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J].Transactions on Comparative Education,2023,5(5):
[7]SUN1 L ,SONG1 Y,WANG2 W, et al.The tutor team construction in the honeycomb model of professional degrees training for postgraduate[J].Reg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2023,5(3):
[8]岳海涛,袁希.人工智能视域下生命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09):148-151.
作者简介:曹杰(1978年12月),女,民族,汉, 吉林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