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我院急诊科接诊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治疗,相关文献均指出其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此种治疗方法受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因此其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1]。为了进一步探寻治疗本病的其他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法,并观察其具体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针对2019年12月-2020年7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的患者作为实验组(n=28),将采用静脉溶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8)。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12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2.6)岁。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15例,女性13例,年龄45-70岁,平均(57.5±2.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方案,选用药物为阿替普酶(rt-PA),rt-PA引用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进行计算,最大剂量不可超过90mg。将0.9%、100ml的氯化钠溶液与0.9mg/Kg的rt-PA进行均匀混合,首先将药物的10%在1min之内以静脉推注进行给药,剩余10%以静脉滴注给药,在1h内完成给药。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取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法,具体如下:患者经急诊通道进入介入手术室接受治疗,行局部麻醉,穿刺点选择在右侧股动脉,使用Seldinger 法穿刺,置入6F动脉鞘,并且在血管闭塞下方置入6F指引导管,经微导管经过鼻塞血管区域后放置在远端,同时将微导管和支架撤除。通过造影观察血管血塞段的血流通畅程度,如果仍然存在血管狭窄则在导丝下方放入6FGuiding,达到病变的动脉位置,再根据造影显示情况放入微导丝。将微导管放置在栓塞位置,其顶端需达到栓塞血管远端。在定位准确后将SolitaireAB支架释放,一直到造影后发现闭塞血管再通后方可结束手术。术后导管鞘保留6h后撤掉,局部进行按压止血处理。
1.3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MMSE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的认知障碍越严重。治疗有效率评价:显效: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完全缓解,且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有效: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部分缓解,认知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相关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无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x̄±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28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28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6.42%,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经统计学计算后显示(x2=32.658,P=0.869)。
2.2两组患者MMSE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7.62±5.21)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7.87±5.68)分,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13.852,P=0.93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虽然是比较危险的急症,但是如果能在有效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在于很多患者未能在有效时间窗内及时接受治疗,影响了患者预后[3]。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是近些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其通过股动脉内置入SolitaireAB支架取栓,可明确的确定闭塞血管位置,同时尽快展开闭塞血管再通治疗,以此来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的问题,促进局部血流恢复。从本次研究结果中也可看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85%,与对照组的96.42%无明显差异,本结果体现了两种手术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MMSE分无明显差异,此结果显示了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在认知障碍方面也获得较好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获得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显樱, 蔡文强, 杨永海,等. 介入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世界临床医学, 2019, 013(001):24-26.
[2] 侯剑.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004(005):31-33.
[3] 吴鉴洲. 急性脑梗死介入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J]. 黑龙江医药, 2020, 033(002):261-263.
【作者简介】:廖家盛,男,汉,(1984-),四川省遂宁人,主治医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脑血管介入。